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为临床医师掌握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收治的52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发病率、合并相关疾病等)、肿瘤特点(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形态、大小、基因表达等)、疾病分期(Dukes分期、TNM分期)、诊断情况(间隔时间、检查方法、误诊情况)、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化疗)、预后生存期和随访等。结果:1、一般情况:多原发大肠癌(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MPCC)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的3.27%,其中同时癌(synchronous carcinoma,SC)占1.95%,异时癌(metachronous carcinoma,MC)占1.3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越高。SC和MC在性别和年龄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癌灶部位:癌灶分布多位于相同肠段或者相邻肠段,以乙状结肠+直肠病例最为常见。按癌灶发生部位: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3、病理与分型:肿瘤平均直径(4.33±2.37)cm。肿瘤大体分型以溃疡型为主,其次是隆起型和浸润型。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最常见,其次是乳头状腺癌、腺瘤癌变、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其它癌。MPCC合并腺瘤者占55.77%,其中17例腺瘤癌变,占伴腺瘤者的58.62%;4、疾病分期:Dukes分期最多见是B期,依次是C期、D期、A期。TNM分期以中期病例(Ⅱ期+Ⅲ期)最多,占82.69%;5、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repair,MM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免疫组化检测术后肿瘤组织基因MLH1、PMS2、MSH2、MSH6的蛋白表达显示,与患者的性别、年龄、Dukes分期、TNM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肿瘤发病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6、时间间隔:MC中癌灶确诊时间间隔为8个月-15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7.00±42.54)个月,其中以时间间隔在1年-3年的癌灶最多;7、诊断:术前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诊断率为75.00%,术前漏诊率高达25.00%。免疫血清学检查仅小部分增高,CEA增高者占42.31%,CA19-9增高者仅占17.31%;8、治疗:SC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77.42%,MC患者第一癌均行根治性手术,第二癌根治性切除率85.71%。52例MPCC需要化疗的患者39例,仅22例患者接受化疗;9、预后和随访:MPCC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00%、46.00%,其中SC 3 年、5 年生存率为 66.67%、46.67%,MC 3 年、5 年生存率为 75.00%、45.00%,SC和MC两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MPCC在临床并不少见,诊断大肠癌的同时应警惕是否存在其它癌灶,特别是伴有多发腺瘤性息肉、中老年患者;2、MPCC术前漏诊率较高,临床以中晚期患者为主,诊断要以纤维结肠镜+病理为金标准,综合临床症状、钡剂灌肠、CT、MRI、肿瘤标记物等全面分析;3、MPCC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化疗等的综合治疗;4、MPCC预后与普通单发大肠癌无差异。加强术后随访,对MC患者第二癌的诊断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