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风后因神志不清及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等而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气管切开术后留置套管,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很大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继而危及生命。故探讨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的一项难题。目的:探讨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针刺背俞穴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为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康复打开新的思路。方法:该研究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50例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疗效观察,50例患者均来自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该院接受治疗,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患者编为1-50号,再利用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背俞穴治疗,所选用的背俞穴为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每天行一次治疗,每6天暂停一天治疗,共治疗4周。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呼吸系统症状评分以及呼吸系统症状疗效分级,计算两组总有效率及总评分,分别通过卡方检验、t检验对其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统计学评定:根据FOUR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以及呼吸功能行综合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差异,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拔管成功、拔管失败及拔管延迟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拔管成功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呼吸系统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呼吸症状总评分、FOUR评分均及治疗期间拔管成功率存在较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OUR评分、呼吸症状总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FOUR评分、呼吸症状总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成功率64%,对照组拔管成功率为32%,两组拔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康复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改善其呼吸系统症状,总有效率高达90%,同时促进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整体康复的进程,促进其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及呼吸功能的综合康复,使肺康复和整体康复相互协同,并提高其拔管成功率,从而促进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的整体康复进程;且针刺背俞穴属于相对安全、无副作用、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中推广以治疗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
<正>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将不需要的蛋白质降解,被降解的蛋白质大多都是调节蛋白质,比如转录因子、发生折叠错误的蛋白质等,以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进行,它通过调控蛋白质水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联合不同疗程的地塞米松在EC方案化疗中对于急性期呕吐及延迟期呕吐的止吐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乳腺癌术后首次EC方案化疗
“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从金元时期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限制了反药组合的临床应用,但是检索文献发现古今又不乏反药组合配伍同用治疗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的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继承、培育、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理清自己要建立的是什么样
通过对参加’99全国健身小姐大赛全体运动员的相关体围及 皮脂等的测量、统计,以及对其相关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健身小姐应注重体围 的增长,加强负荷训练,赛前加强减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