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IV嗜性与中国HIV感染者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目的对不同疾病进程、感染途径及亚型的HIV分离株嗜性进行检测,探讨HIV嗜性与中国人群HIV感染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河南、吉林、辽宁、新疆、云南,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HIV/AIDS诊断标准》用WB试验确认为阳性。所有标本均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前采集。病例分组:LTNP组(感染时间>10年,CD4+T细胞>500个/μ1),HIV组(感染时间>5年,CD4+T细胞介于200-500个/μl之间,无艾滋病指征性疾病),AIDS组(CD4+T细胞<200个/μl或出现艾滋病指征性症状)。HIV组265例,AIDS组76例,LTNP组63例。2、标本收集EDTA3K抗凝全血500μl。3、病毒株及细胞系来源实验室毒株SF33由中国CDC参比实验室惠赠;134株HIV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艾滋病实验室分离。GHOST-CCR5和GHOST-CXCR4细胞系由美国NIH惠赠;MT2细胞系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艾滋病实验室所有。4、HIV-1病毒株分离采用微量全血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PBMC,以含2.5μg/ml PHA的RPMI-1640预刺激培养72h。将HIV感染者抗凝全血在24孔板上做25μl、50μl、100μl三个梯度稀释,加入PBMC 1×106个/ml进行复孔培养,再加入含有100U/mlIL-2的RPMI-1640至2ml,每3天换液,每7天加入新鲜预刺激72h的健康人PBMC。一周后,每3天测一次p24,直至30天。p24阳性的上清收集冻存于-70℃冰箱中。将分离的病毒株增殖并测定其TCID50。5、TCID50检测提取健康人PBMC,以含2.5μg/ml PHA的RPMI-1640预刺激培养72h。用RPMI-1640(含100U/ml IL-2)重悬,调整浓度为4×106个/ml。96孔板中每孔加入RPMI-1640、PBMC悬液200μl将200μl病毒在板上做4倍系列稀释。第3天换液,第7天测p24。以Spearman-Karber方法计算TCID50。6、病毒嗜性的测定用48孔板周边加PBS,取3排加GHOST-CCR5、GHOST-CXCR4、MT2细胞系,GHOST加5×104个/孔,MT2加2×105个/孔,每孔加分离的病毒培养上清80μl,以SF33做为阳性对照,37℃、5%CO2孵育3小时。每3天换液、消化并测p24抗原,培养并观察细胞病变至15天。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和方差分析。结果1、体外分离到HIV毒株134例,分离率33.17%。检测HIV嗜性86例,41株M嗜性(47.67%),17株双嗜性(19.77%),28株T嗜性(32.56%)。2、AIDS组T嗜性病毒比例显著高于HIV组和LTNP组(P<0.05)。HIV组M嗜性病毒比例显著高于AIDS组(P<0.05)。AIDS组病毒分离率高于HIV组,HIV组病毒分离率高于LTNP组。病毒载量≥10000拷贝/毫升组病毒分离率显著高于1000~10000组,后者HIV病毒分离率显著高于≤1000组(P<0.05)。3、在吸毒途径感染者中T嗜性病毒比例显著高于经血感染者(P<0.05)。在经血感染者中M嗜性毒株比例显著高于吸毒途径感染者(P<0.05)。吸毒途径感染者比血液途径感染者分离率高(P<0.05)。4、B′/C亚型中HIV感染者T嗜性病毒的比例显著高于B′亚型(P<0.05)。B′/C亚型HIV感染者病毒分离率高于B′亚型(P<0.05)。结论1、疾病进展对HIV嗜性和病毒分离率有影响。疾病早期M嗜性病毒比例相对较高。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毒分离率增加,M嗜性病毒减少,T嗜性病毒增加。疾病进展至AIDS期,HIV分离株多为复制较快、毒力较强的T嗜性病毒。2、感染途径可能对HIV嗜性和病毒分离率有影响。吸毒途径感染者多为T嗜性病毒,经血感染者疾病进展至AIDS期仍以M嗜性病毒为主。吸毒途径感染者HIV分离率高于经血感染者。3、我国人群的HIV嗜性和病毒分离率可能与某些亚型有关。B′/C亚型感染者T嗜性分离株较多,且B′/C亚型感染者的病毒分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