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我国还面临着“三股势力”煽动的民族分裂、暴恐等敌对活动的冲击,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往日益频繁过程中涌现出的民族内部新情况和新问题,更有国际大环境中存在的政治角逐和民族事件及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能否科学看待这些纷繁的现象,辨析各类暗涌的思潮,妥善解决遇到的民族事务,既影响当下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更影响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根本利益与前程。而这些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们是否具备科学的民族观,并且,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效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南,综合多学科方法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进行了全面考察。在绪论部分首先提到了本研究的迫切性,体现为:其一是国际层面日益纷繁的民族现象和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愈发直接;其二是国内快速发展下各类涉及民族问题的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具体,如影响民族信任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其三是高校民族观教育现状与大学生的需求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本文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的论题做了相关述评。终归,本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观的科学性,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素养,提高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应的理性思维,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在第二章,本文概括总结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在创立与发展阶段,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表述,主要有:民族是历史范畴的确定共同体;彻底解决民族问题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革命;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准则。本文认为,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运用与创新的阶段,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体系,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实际状况及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包括一个“发展”、三个“关系”,具有“三性”;坚持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联合;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最新内容。与此同时,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相关思想,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对民族观的宣传与舆论引导;列宁斯大林注重民族观的文本宣传、理论灌输和政治工作;毛泽东注重结合民族工作实际加强民族观的宣传、教育与检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民族观教育的大力支撑等。同时总结了我国传统民族观及其教育实践内容以及部分国家民族观教育实践的得失。从而为本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本质、特征、功能与价值,以及教育的各要素及其内容进行了梳理。具体观点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倡导科学民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民族素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以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民族观为核心任务、以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民族观状况为前提、以科学严谨和高度慎重为基本教育态度、以理性的政治主张和和鲜明的民族文化为教育重点、以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时代实践为主要素材的特点;拥有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促进大学生适应和发展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在教育进程上讲究循序渐进推进、在教育理念上讲究长期教育与应急管理并重、对于教育对象讲究兼顾统一、在教育过程中讲究“三个”结合的原则等等。从而明确了教育的边界,构建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在第五章,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成就经验做了回顾,对大学生的民族观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在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数个阶段中,有效地实现了对各阶段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很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民族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重视民族观教育的开展,注重对应教育渠道的搭建、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方法和成果的丰富完善,注重队伍的建设。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认同以及对应的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都很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政治认识和情感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等。这些问题有其背后的原因,如复杂的社会民族情况影响以及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诸多现实困难等。在第六章,本文提出了当前开展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认为,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合力问题,只有加强各教育渠道、教育区域、教育对象和类别的协同,才能形成某个高校民族观教育效果和其他高校民族观教育效果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局面。其次,在协同的基础上,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各方协同有了资源保障。再者,在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布局(指宏观上的协同和整合)优化的同时,各高校作为教育具体推进的实施点,要发挥自主性,主动针对教育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予以改进。而这种改进亦离不开方法的运用,这里既包括对传统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方法的发扬,也要注重对新的方法的借鉴。最后,以上教育思路,在实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逐渐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凝练,形成大学生马克主义民族观教育领导、调控、保障、监测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