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浆热液型脉状矿床,其空间构型为“五层楼模式”,即具树形分叉结构,矿脉扩展受围压-流体压力差控制,流体致裂现象普遍;剪切带型脉状矿床为与韧性、脆-韧性剪切带有关的矿床,空间构型符合“Riedel剪切模式”,呈雁列排布,矿脉扩展主要受构造剪切动力控制,构造致裂现象常见。此二类脉状矿床形成条件迥异,其矿脉的结构与构式差异明显。 本文在阐述珊瑚钨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脉的平面特征、剖面特征及其结构与构式特征着重进行研究,发现矿脉既具有岩浆热液型脉状矿的特征又具有剪切带型脉状矿的特征;利用分形理论对矿床矿脉的分布进行分形统计,其分维值为1.3878,其值介于流体型破裂与构造型破裂间,表明矿脉扩展具有流体致裂与构造致裂的双重致裂机制。根据成矿构造理论体系,对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进行了厘定划分,划分该矿床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流体脉型成矿构造,成矿构造特征为“岩浆热液型”脉状矿床与“剪切带型”脉状矿床的过渡类型。 通过对矿床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认为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早期剪切作用阶段,矿床受北东向左旋逆-平移型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剪切带具斜向逆冲性质,其初始破裂体系在平面上呈左行雁行排布,在横剖面上呈后行侧幕排列,具正花状构造特征;②晚期流体致裂作用阶段,由于岩浆矿液的大量分异,早期破裂体系中的流体压力剧增,导致矿脉扩展由构造致裂转变为流体致裂,在构造泵吸作用下成矿流体脉动上侵,周而复始形成岩浆脉动式侵位,流体与围岩的压力差使矿床的上部形成了的细脉带,矿脉呈树形分叉。 故珊瑚钨锡矿床下部的大(薄)脉带主要以成矿早期阶段剪切作用为主,矿脉具有剪切带型模式的特征,上部的中(细)脉带以成矿晚期阶段流体致裂作用为主,矿脉具有岩浆型“五层楼模式”的特征,矿脉的扩展最早起始于大脉带,并具花状构造的初始破裂系。 根据矿床的新构造模型,讨论了隐伏矿体的预测方向,并提出两个成矿预测区:①主采矿区的南东部预测区;②主采矿区的深部预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