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由条锈病菌引起,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病害,长期以来对小麦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相对于药物防治,选育抗性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小麦的抗病性按其对病原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小种专化抗性和非小种专化抗性。前者又被称为垂直抗性、苗期抗性或全生育期抗性,多由主效基因控制,其对病原菌生理小种专化性强,但随着生理小种的变异,容易失去抗性。后者又被称为水平抗性或成株期抗性,这类抗性一般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一般对小种不具有选择性,降低了条锈菌变异的速度,提高了抗病的持久性。因此,挖掘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位点,并有效利用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品种选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具有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的地方小麦品种秃头麦与高感条锈病的材料泗阳936为亲本杂交构建的F6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亲本及RIL群体连续四年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对成株期抗条锈病QTL进行作图,主要结果如下:1.苗期接种CYR29、CYR31、CYR32、Su11和Su14小种,亲本及RIL群体表现均为高感;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表型鉴定,连续四年亲本秃头麦表现为高抗条锈病,泗阳936表现为高感条锈病,RIL群体条锈病抗性由高抗至高感呈现连续分布,说明该群体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可能受多基因控制。2.利用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对亲本及155个RIL进行基因分型,将得到的SNP数据通过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获得23个连锁群,遗传图谱包括498个SNP标记,该图谱涵盖的染色体长度为1904.95 cM,平均每个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83 cM。3.连续四年根据等级反应类型(IT)、最大严重度(MDS)、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三个标准来鉴定RIL群体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作图,在1BL、5BL、6BL上作图了成株期抗条锈病的QTL,分别命名为QYr.sdau-1BL、QYr.sdau-5BL、QYr.sdau-6BL,这三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8.0-21.2%、10.1-22.7%、11.6-18.0%。其中,QYr.sdau-1BL和QYr.sdau-6BL加性效应为负,有利等位基因来自于亲本秃头麦,QYr.sdau-5BL加性效应为正,有利等位基因来自于亲本泗阳936。4.利用BSR-Seq分析,通过计算等位基因比率,获得9个与条锈病成株期抗性显著相关的区间,分别位于1B、1D、2A、2D、4A、4B、5A、5B、7A染色体上,各区间显著SNP平均等位基因比率依次分别为0.71、0.80、0.77、0.81、0.75、0.72、0.77、0.83、0.81。选取各区间最显著的SNP,利用其两端序列设计KASP引物在群体中进行验证,最后通过T检验进一步确定1BL、1DS、2AS、2DL、4AL五个区间内13个KASP标记与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显著相关,其中1BL、1DS和2AS上的抗病位点来源于秃头麦,2DL和4AL上的抗病位点来源于泗阳936。5.对比QTL作图与BSR-Seq分析定位的结果,发现通过两种方法均定位到的位于染色体1BL上的物理区间基本一致,QYr.sdau-1BL定位的区间物理位置在653-682Mb范围内,在BSR-Seq中开发的位于1BL上的9个KASP标记也整合到了连锁图谱中,定位到的区间位于654-677Mb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