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总结吴耀南教授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及中医治疗的独特经验和学术特点,以供临床探讨和借鉴。方法:通过近两年的跟随导师出门诊,听导师讲解、授课,查房等,对导师在慢性胃炎的中医认识、学术思想,辨证分型、临床常用方剂及其主要的随证变化、常用药物分析等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结果:①病因病机:导师认为慢性胃炎初犯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属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病因多是由于饮食不洁、喜食生冷、长期生活不规律、情志失调、感染Hp损伤脾胃等原因引起。随着病程发展,脾阳渐耗,中阳不足,可出现脾胃虚寒证。病程日久则可出现气滞血瘀、胃阴不足或脾虚湿热等证。②病理与中医证型:导师认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可根据胃黏膜的病理诊断来指导中医用药疗程及适量加减中药来增强疗效。还认为准确诊断是治好病的基础,在临床治疗上,应注重中西结合,将胃黏膜病理和胃镜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不但能减少误诊,而且还能根据胃镜所见准确的判断目前的病情,对疾病的治疗具体重大的作用和意义。③中医诊疗特点:1.重视舌脉:导师认为在诊病过程中,望、闻、问、切缺一不可。但以舌诊和脉诊最为重要,比较客观,受患者主观影响比较小。舌象能够反映出病势是进是退,正气是盛是衰,邪气的性质是湿、或火、或毒等等,能客观的反映出病理改变并可以指导立法及处方用药。通过查看舌苔,可测知胃气的强弱、胃阴的荣损、寒热湿毒痰瘀的有无。导师亦同样重视对“舌下脉络”的观察,认为“舌下脉络”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窗口,可较准确的反映出机体气血运行的状况和“血瘀”的程度。2.三因制宜:导师认为治病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和根据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用药应注意加强疏肝理气,闽南地区地处东南,气候温热潮湿,临证宜加入清热化湿之品等等。④治疗思路:导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胃胀痛非独胃也”,故而提出了治胃要治肺、治胃要治肠、治胃要治肝、治胃要治肾、治胃要治腰等学术见解。倡导治胃病犹如行军打仗,如长驱直入不能凑效,可考虑迂回作战的方略,即遇到难治性胃病,我们可考虑从其他脏腑入手治疗。⑤辨证分型:导师将慢性胃炎根据临床经验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脾虚湿热血瘀证8个证型。并对各个证型、临证加减及用药特点做了具体的阐述。结论:吴耀南教授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及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学术思想和经验有较强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为临床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