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管理部门几经调整,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缺乏稳定性,业务开展规范性差,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加之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和国家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比商业银行不良率高出几倍,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和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尽管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多是个人客户,所以不良贷款笔数多、户数多,形成原因各异,情况复杂,虽然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年年是重点,每年搞比赛,季季搞活动,但清收效果却不尽人意,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势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何尽快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农村、农民和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相关金融理论,以XX县信用合作联社为例,从XX县外部经济环境特点、联社机构、人员设置、业务发展情况,到联社不良贷款的内部构成和余额变化情况及原因,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内部原因: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信贷人员凭自己感觉、好恶判定客户和项目好否,缺少实地细致调查;二是贷款审查、审批管理粗放,没有严格的发放标准,多是拍脑门说了算,工作不严谨;三是贷后管理机制缺失,贷后管理没有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管理,多是依靠放款责任人进行管理,影响了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预防;四是信用社与贷款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指出作为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客户,较其他金融机构又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客户群点多面广,客户小。贷款多是几千、几万,或者十几万,客户对象千家万户,日常管理难;二是贷款户经营随意性大,想扩产就扩产,想投资固定资产就投资,且他们资金收付难以有效控制;三是企业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弱;四是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多,周期长,效益低,抵押少,风险大。另外,信用社管理体制也是不良贷款率过高的一个因素:一是管理层几经更迭,婆婆多,管理少。先后经历了农行代管,人民银行代管,和银监会代管,现在是省政府进行管理;二是当地政府部门行政不当干预多,如指定信用社贷款发放客户,不受理一些诉讼案件等;三是历史包袱重,主要有保值贴补息、接收典当行、合并基金会、接收城市信用社等;四是管理混乱。如人员素质低、管理手段落后、风险观念滞后、责任制形同虚设、缺乏监督等。 借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或不良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总结十多年来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求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先演绎、再对比、后归纳的方法,笔者归纳出行之有效的不良贷款清收模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问题,一是要首先管住贷款发放,把好贷款出口关,降低新增贷款风险度,从而使信用社不良贷款彻底走出“前清后增”的恶性循环;二是要立足现状,千方百计清收化解多年来积聚的不良贷款,确保信用社能够轻装上阵;三是要严格管理,从严治贷,惩前毖后,健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措施包括,建立贷款审查制度,严把贷款审查关,提高贷款发放质量;严格贷款担保质量,增强第二还款来源质量;完善贷前调查制度;建立并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并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建立信贷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 本文最突出的观点是引入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贷后风险监控委员会”的理念。贷款审查委员会的设立,提高了贷款审查的独立性,能更好地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在贷前充分计量风险,把一些大风险客户拒于信用社门外;贷后风险监控委员会的设立,能够及时发现信贷风险,提高了风险化解的速度,也减少信贷资金的损失。 从结构上看,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研究的内容、背景、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与信用社不良贷款有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引用了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些论点、银行专业知识和信用社相关制度。第三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对象— XX县联社所处的县域经济环境和XX县联社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主要业务等情况。第四章以XX县联社为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XX县联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变化情况,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信用社不良贷款相对其他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形成的特殊性。第五章运用一些方法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的一些新观点。 由于受本人理论水平和见识面的限制,论点还不是十分成熟,目的是为研究农村信用社工作,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推动不良贷款清收方法和处置模式的理论研究,进而实现以理论指导清收实践,最终达到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实现农村信用社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