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制度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平衡、宏观流动性波动剧烈等问题也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之中,流动性波动问题尤为明显。1997年到2013年,我国经济经历了多次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紧缩的转换,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较大难度。在流动性波动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选择和效果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考察不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引入流动性波动背景,旨在为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规避流动性波动影响,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流动性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义和理论,梳理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两个阶段入手,对流动性背景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建立了两组VAR模型,对比了流动性波动背景下,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中介传导指标、最终目标的影响;最后,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流动性波动背景下,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提高,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初见成效;流动性波动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产生较大影响,两种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差强人意;流动性波动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时滞增长,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增加;流动性波动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生分化,货币政策对大型优势企业更加有利,而对中小企业易产生较大不利影响。最后,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中央银行应对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缩短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管理流动性波动以及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保证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