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红壤丘陵区湖南省宁乡县典型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化肥(LOM)和60%有机肥+化肥(HOM)5种处理,采用18O-H2O、Microresp TM技术、荧光定量PCR、PLFA等技术,分析分蘖旺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分析土壤中氮转化相关微生物功能群的数量、酶活性,解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残留物对施肥的响应,探明有机肥对碳氮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施肥处理下硝态氮、氨态氮、MBC和MBN范围分别为0.38~2.26、7.38~11.52、889.27~1689.66和64.01~141.67mg?kg-1。不同施肥处理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范围分别19.73~33.59和1.98~3.83 g?kg-1,总体以HOM>LOM>NPKS>NPK>CK。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的施加能实现早稻稳产、晚稻增产。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pH、MBC、MBN、SOC和TN,降低C/N,且氨态氮和硝态氮对施肥处理的响应和强度有所不同。施用有机肥(LOM和HOM)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高量有机肥处理下水稻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均最高。各个处理下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丰度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以施用有机物料(秸秆还田和施加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除AOB功能基因外),表明施加有机物料可显著改变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
  (2)不同施肥处理下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长速率(CGrowth)范围分别为817.0~1807.4 mg?kg-1和216.0~231.7 ng?(g?h)-1,且均以HOM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范围为251.4~418.1 ng?(g?h)-1,在根际土中,以HOM最高,CK和NPK最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CUE)的变化范围为0.38~0.47,以NPK最高,LOM和HOM最低。非根际土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基础呼吸速率和CUE均无显著差异。MicroRespTM结果显示,非根际土中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能力高于根际土。施用有机物料(秸秆或有机肥)均能提高微生物对羧酸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速率,且土壤微生物利用羧酸类碳源的代谢速率(0.60 ng?(g?h)-1)最高,对复杂化合物的代谢速率(0.13 ng?(g?h)-1)较低。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物料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长速率(CGrowth);施肥不改变微生物基础呼吸和CUE(非根际土),但在根际土中,受根际分泌物的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增加微生物基础呼吸、降低其CUE。
  (3)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和PLFA总量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0.45~242.65、15.68~24.45、25.32~55.02、48.94~87.40、20.28~39.18和155.47~287.77 nmol?g-1。氨基糖总量、胞壁酸、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1217~2004、46~112、706~1226和439~705 mg?kg-1。与对照(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不仅显著增加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PLFA总量和五种PLFA单体的含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微生物残留物总氨基糖及其三种氨基单糖的含量。土壤总PLFA和PLFA单体总体上以HOM>LOM>NPKS>NPK>CK,但不同施肥处理下三种氨基单糖的积累规律不一致。这说明有机肥的施用可显著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残留物的积累,但不同微生物对施肥处理的响应趋势和强度有所不同。
  (4)RDA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外源碳源利用特征和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聚类总体以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开。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化肥处理的外源碳代谢特征相似,其与施用高量或低量有机肥的碳源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别。不同施肥处理下氮转化功能微生物聚类特征,有机肥处理与其他处理分开,且CK、NPK与NPKS相对聚集,LOM与HOM相对聚集,表明施加有机肥显著改变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对高功率CO激光焊接粉末冶金材料过程中光致等离子体产生的机理及其对入射激光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1)光致等离子体将通过吸收、散射和折射的方式降低粉末冶金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2)粉末冶金材料本身,焊接环境气氛及压力,激光功率密度等都能对光致等离子体产生影响.(3)该文实验所用Fe、Co、Ni三种粉末冶金材料产生光致等离子体的激光临界功率密度由大到小为Fe>Co>Ni. 然后论文深入研究了
学位
环己烯环氧化制备环氧环己烷是一个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产物环氧环己烷是一种常用的化工中间体,在医药、农药、涂染料和香料等行业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对于环氧环己烷的生产能力还较弱,但市场对其需求量很大,所以工业界和学术界对于环氧环己烷生产工艺的研发非常重视。采用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等氧源催化环氧化环己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环氧环己烷合成路线之一,并且诸多研究中会添加溶剂和共还
覆冰现象常常出现在飞机、轮船、输电线路等室外设备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冰雪灾害。涂层防覆冰具有能耗小,环境友好,操作简单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众多优点,是非常理想的防覆冰技术。其中液体浸润型超光滑表面(SLIPS)因表面光滑以及化学均相,能有效降低水的成核温度,延长结冰时间,减少冰的粘附力,在防覆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SLIPS上的润滑油会因为自身的蒸发或者被水、冰等带走而流失,导致表面防覆冰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聚烯烃产业结构的调整,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生产的高端牌号聚烯烃产品的产能占比将快速增长。研究茂金属(及后茂金属)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条件对所得聚烯烃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能进一步了解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机理,进而促进新型聚烯烃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最终指导新型聚烯烃产品的可控制备和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以乙烯和1-己烯配位聚合(共聚)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聚合条件和催化剂的改变,制备了一系列支化聚烯
该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以不同装填率的膜吸收器为设备,采用气液两相逆流流动,气相在纤维外流动,液相在纤维内流动的操作方式,研究了以乙醇胺(M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MDEA/MEA混合物的水溶液以及纯水为吸收剂时,CO在膜器中的吸收规律,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吸收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膜吸收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膜吸收过程的传质微分方程,给出了差分解法.由此模拟计算了不同吸收液对CO的吸收过程,
学位
MgNi贮氢合金以其比容量大、成本低和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倍受关注,但常温下动力学性能不好和碱液中循环寿命差是制约其在氢镍电池领域应用的两大关键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文研究了MgNi合金的制备工艺,并系统研究了元素替代(MgM(M=Mg,Al,Ti)Ni)、表面处理(镀Cu、镀Ni、镀Ni-Co和F化处理)、球磨处理(球磨MgNi、球磨MgNi-10wt﹪Ni和球磨MgNi-10wt﹪Co)和它们
学位
赤泥是氧化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铁量丰富。目前,尚无合理技术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主要采取堆存的消纳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铁碳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在印染、制药、石化、焦化、农药、电镀等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铁碳微电解填料一般采用直接还原铁粉/铁屑和活性炭为原料制备,生产成本较高。  本文以高铁赤泥和无烟煤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还原焙烧法制备铁碳微电解
南方离子型稀土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的硫铵浸矿剂,导致矿区范围产生大量含氨氮的矿山尾水,严重污染矿区及流域的地表水环境,控制稀土矿山尾水污染已经成为离子型稀土矿聚集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难题之一。离子型稀土矿山尾水有机碳源极缺,低C/N特征明显。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虽可应用于此类废水的处理,但需投加大量的甲醇或其他有机碳源,导致处理成本高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应用新的废水生物脱氮技
本文以龙川江铜冶炼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实地勘探、试验测试和分析论证等手段,了解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首先,研究区模拟污染源泄露事故具有普遍性,但污染物自身性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等具有个别性差异,在污染羽面积、污染物运移距离、污染源浓度值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其次,构建地下水数值模型与溶质运移模型,根据收集的数据,输入并验证模型,假设研究区的污酸处理站沉淀池底部、硫酸储罐区酸库的防渗层破损,发生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及关键元素循环的驱动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受人为活动、环境等因素影响,同时也与植被组成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与植被动态的关系有助于为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等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是竹资源大国,竹子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种植,但由于缺乏管理,竹林扩张现象及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