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BI-RADS分类各观察指标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及诊断效能。同时探究DKI、IVIM及SEM模型的多种定量参数在单独及联合鉴别乳腺肿块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并探讨三种模型能否作为无创性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新方法。 方法: 1、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拟诊断乳腺占位患者75例,将符合入组标准65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块性病变34例,导管内原位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27例,基底细胞样癌2例;良性肿块性病变31例,其中腺瘤22例,炎性病变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囊肿2例。 2、所有患者双侧乳腺进行MRI常规扫描和DKI、IVIM序列扫描,根据BI-RADS分类描述分析常规MRI对各乳腺肿块的形态学特征及动态增强TIC曲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应用x2检验比较肿块边缘,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内部强化特征、TIC类型、背景强化,并计算各指标的PPV,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观察指标对肿块良恶性的预测概率,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常规BI-RADS MRI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3、将图像传至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通过Functool后处理软件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DWI、DKI、IVIM及SEM模型的参数ADC、MK、MD、D、D*、f、DDC、α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各参数值的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阈值,并计算其敏感性及特异性。 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MK+MD、D+D*+f、DDC+α、MK+D、MK+MD+D+D*+f+DDC+α多参数联合诊断指数,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以上联合参数值对乳腺良恶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确定各联合参数值鉴别肿块良恶性的最佳阈值,并计算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分析比较常规BI-RADS MRI指标及三种模型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1、两组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强化特征、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大小、背景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BI-RADS MR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以0.41为阈值,诊断的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85.3%。 2、两组乳腺肿块性病变的ADC、MK、MD、D、D*、f、DDC和α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K值恶性组均值大于良性组,余参数均值为良性组大于恶性组,其中ADC、MK、MD、D、D*、f、DDC和α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0.964、0.919、0.919、0.621、0.918、0.849、0.772,分别以1.44×10-3mm2/s、0.678、1.612、1.25×10-3mm2/s、2.47×10-3mm2/s、0.076、1.48×10-3mm2/s、0.904为阈值,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3.8%、96.9%、90.6%、87.5%、50%、93.8%、90.6%、78.1%,特异性分别为81.2%、87.5%、87.5%、87.5%、87.5%、84.4%、81.2%、65.6%。 3、在联合指标中,MK+MD、D+D*+f、DDC+α、MK+D、MK+MD+D+D*+f+DDC+α联合诊断指数在两组乳腺肿块性病变中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参数MK+MD、D+D*+f、DDC+α、MK+D及MK+MD+D+D*+f+DDC+α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3、0.973、0.849、0.980、0.996,诊断的敏感性为96.9%、100%、93.8%、93.8%、96.9%,特异性分别为93.7%、90.6%、78.1%、96.9%、96.9%。 结论: 1、基于BI-RADS多分类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鉴别具有可靠价值。 2、DKI参数MK、MD、IVIM参数D、D*、f及SEM参数DDC、α在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可靠的鉴别价值,其中DKI模型参数MK值在三种模型参数中的诊断效能最高。 3、在三种模型中DKI模型参数联合诊断乳腺肿块性病变效能最高,三种模型所有参数联合诊断鉴别乳腺肿块性病变价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