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2008年~2011年ALO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基于遥感判读的云南植被分类系统,对云南澜沧江流域进行现状植被分类,将澜沧江流域植被分为26个植被/景观生态类型,并制作流域现状植被图。在此基础上,选取6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气候因子对流域内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行气候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以其中4个贡献最大的气候因素作为预测变量,以遥感分类所获得的植被数据作为响应变量,采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研究区植被的分布预测模型,预测流域内主要植被类型的潜在分布区,并分析气候因子对流域植被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评估气候变化对研究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植被分布的潜在影响奠定基础。结果如下:
(1)通过对5种气候指标(年平均温度TMA、最暖月均温TMS、最冷月均温TMW、年降水量PRA、雨季降水量PRS和干季降水量PRW)与云南澜沧江流域6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各植被类型在气候空间图上分布相对集中,植被遥感解译结果与植被气候空间分布一致。
(2)比较各因子的偏差加权分数(DWS)可以看出,在澜沧江流域,最冷月均温在植被分布中影响最大,对模型的贡献均在50%以上,对温凉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灌丛的贡献更是超过90%,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是雨季降水量和干季降水量,这两个降水指标也普遍对多种植被类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贡献,显示出水分条件也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最暖月均温在植被分布中的贡献最小,只在寒温性针叶林的分布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决定植被类型分布的气候因子及其数值范围为:
1)季风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①TMW>2.65℃& PRW>52.5mm& PRS>552.5mm或②TMW<2.65℃& PRS>718.5mm;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TMW>2.65℃& PRW<52.5mm。
2)暖热性针叶林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TMW>0.45℃& PRS>609.5mm&PRW<66.5mm;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①TMW<0.45℃&PRS>712.5mm或②TMW>0.45℃,a)PRS<609.5mm,以及b)PRS>609.5mm& PRW>66.5mm。
3)暖温性针叶林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①-4.45℃<TMW<3.25℃&PRS<810.5mm和②TMW>3.25℃& PRS<568.5mm;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TMW>3.25℃& PRS>568.5mm& PRW<46.5mm。
4)温凉性针叶林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8.35℃<TMW<-0.65℃;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0.65℃<TMW<0.85℃。
5)寒温性针叶林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TMW<-3.05℃;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3.05℃<TMW<-0.15℃。
6)寒温性灌丛适宜生境的气候范围为TMW<-4.95℃;边缘生境的气候范围为-4.95℃<TMW<-3.75℃。
(4)与基于现状植被分布的模型比较,以自然植被类型建立的模型对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植被类型(如季风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及暖温性针叶林等)的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且更为合理。说明对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植被类型,利用自然植被类型建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