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利的口语表达是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交际中占有优势。而在学习者的口语中却渗透着大量非流利现象,如停顿、重复、修正等等。这些非流利现象在人际交流中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成为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话语分析以及二语习得等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在口语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中,停顿(pause)是较为常见的非流利现象之一。当出现停顿时,学习者可能用某个词或词组进行填充,譬如“well”,“I think”,“I mean”,“let me see”,“you know”等;也可能用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音节或音节的组合填充,如/a/,/am/,/u/,/um/,/e/,/em/,/m/等。这些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的表达被称为填充词。填充词在不同的语言层次对学习者的口语流利水平以及交际效果产生影响。
本研究属于“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研究”(2010年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编号:0180005K1003)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测试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使用情况,探寻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的深层机制,从而为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和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测试环境下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使用情况,包括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即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探究中国学习者非言语形式填充词使用特征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口语非流利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的方法,基于研究目的,旨在为英语口语教学以及语言学相关理论提供参考和建议。
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非言语形式填充词在中国学习者的口语中以较高频率(5.05%)和多数位置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口语表达的非流利性。同时也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的计划和产出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经分析得出共有5种影响因素和5个影响其分布的原因。
其次,非言语形式填充词分别在信息处理、语言编码和语用交际三个不同的语法层面共具有8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合理使用可能会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
最后,教师和学习者在口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借助非言语形式填充词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
本研究的结果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作为衡量二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差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非言语形式填充词可以帮助加强整体思路的构建,反而增强口语的流利性。本研究对中国学习者在测试环境下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有助于英语教师深入理解口语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本质和对学习者口语非流利程度产生的影响,从而相应地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非言语形式填充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