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酚类废水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酚废水为有毒难降解的有机废水,某些含酚废水中含有氮类化合物,如来自石油化工厂、煤炼油厂、焦化厂的工业废水。含氮酚类废水的生物处理多采用A/O工艺、A/A/O工艺或A/O/O工艺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可利用碳源不足、能耗高、COD处理不彻底等问题,本文基于缺氧反硝化原理,提出以酚类化合物为反硝化碳源,在反硝化过程中实现同时除碳脱氮,旨在提高A/O工艺中缺氧段对酚类化合物的去除效能,减少好氧段的有机负荷、节省能耗。酚类化合物以苯酚、甲酚污染最为严重,本文选用苯酚作为反硝化碳源、投加硝酸盐模拟含氮苯酚废水,重点考察了:1、污泥浓度、COD/NO3--N比、pH值、温度等因素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的最适条件;2、不同的进水苯酚浓度缺氧降解过程中,苯酚、硝态氮、硝酸还原酶活性及TOC的变化过程;3、好氧、厌氧、缺氧生物降解苯酚的特点和规律。并对苯酚缺氧生物降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1、污泥浓度对苯酚缺氧生物降解效果有影响。选取污泥浓度(MLVSS)为2000mg/L、2500mg/L、3000mg/L、3500mg/L、4000mg/L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浓度(MLVSS)宜控制在3000mg/L左右,对应污泥负荷为114.7mg苯酚/(gVSS·d)。2、进水COD/NO3--N比是影响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COD/NO3--N比为2.5、4、5、6、8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COD/NO3--N比为5时,可满足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时对碳源、氮源的需求,进水浓度为120mg/L的苯酚经8h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后,去除率可达97%,硝态氮几乎完全被利用。3、pH值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进水pH值分别为6.5、7、7.5、8、8.5的条件下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苯酚浓度为120mg/L、COD/NO3--N比为5左右、MLVSS约为3000mg/L、反应时间为8h的条件下,当pH值为7.5时,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高(2.4mg/(g·h))。4、温度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温度分别为20℃、25℃、30℃、35℃的条件下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0℃时,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高。5、在苯酚浓度为120mg/L的进水条件下,对比了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苯酚的效果。结果表明: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对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97%、70%。6、在进水苯酚浓度为50mg/L-120mg/L.COD/NO3--N比为5左右,MLVSS约为3000mg/L,pH值为7.5,温度为30℃的条件下,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半速率常数Ks为44.23mg/L,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度Vmax为0.0084h-1;硝酸盐利用动力学参数qDmax为0.0102h-1。研究表明苯酚可作为缺氧反硝化可利用的碳源。该法能够提高A/O工艺中缺氧段的生物脱氮效能,并减轻了由缺氧段进入好氧段的有机负荷,从而节省了曝气所消耗的电能。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上海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的聚磷酸铵液体复合肥料、是焦磷酸铵、尿素和磷酸二氢铵的清液复合体,约含15%N,30%P2O5。和少量Fe、S、Mg等元素,比重1.3~1.4,pH可在5—7
从哲学的视角看,随着近代物理学量子理论的演变,使藏传佛教与近代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统摄近代物理学。对这一统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四个指标分析了我国
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是现代刑法学的一大课题,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颇具争议,但在我国大陆刑法学界的论述和研究却鲜有论及,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的面纱,随着罪数形态理论的不断深
<正>曾得鲁迅先生关爱、青睐,被文学史家定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十余位作家中,有两位女性作家被称为"拓荒者"(见《长夜萤火》序言),她们就是鼎鼎有名的萧红和白朗(当年笔
<正>导言有人认为,现代民主离开政党将无法想象;但也有人认为,党内民主同样不可想象。在学术文献和实际工作者中间都会发现此类观点。尽管有人主张党内民主一直是一种奢望,"
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到汉代的重农措施,到明初的鼓励垦荒,减免赋役,直至清初为了恢
目的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饮食障碍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临床儿科医师进行的有关病因、诊治和转归的研究报告却很少见,该文旨在分析本组青少年饮食障碍患者的病因,探讨临床
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对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初中课堂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全文以天津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