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RBC理论与新凯恩斯理论之争的焦点——技术冲击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关系,展开了全文的讨论。总结以往研究文献发现,对于运用SVAR模型进行研究时,对作为内生变量的劳动时间的处理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其对技术冲击响应的方向。鉴于此,本文采用优于SVAR模型的相关性UC模型来分析技术冲击对中国台湾劳动时间的影响,有效避免劳动时间的度量问题。本文以1981年至2017年的中国台湾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MS-UC模型,通过引入离散马尔科夫过程来描述突变机制,并将中国台湾经济结构变迁的区间划分结果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菲利普斯曲线中。同时,将对数化人均产出分解为生产率与人均劳动时间之和,并将生产率和人均劳动时间进一步分解为趋势项和周期项,连同包含经济结构变迁虚拟变量的菲利普斯曲线,建立包含三个可观测变量、五种相关性冲击的不可观测成分(UC)模型。通过对三变量相关UC模型求解,深入分析代表技术冲击的生产率趋势项与劳动时间周期项和趋势项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此来研究在中国台湾经济结构变迁下技术冲击与劳动时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两点结论:一、中国台湾劳动时间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短期具有不稳定的影响关系,即在短期内中国台湾经济中菲利普斯曲线不成立。中国台湾经济变迁而引起的结构性矛盾,物价上升与人才流失的双重作用造成了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双高的滞胀型经济现象,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此时并不成立。二、生产率永久冲击与劳动时间暂时冲击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劳动时间永久冲击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国台湾地区正向的技术冲击,在短期内会减少劳动时间,而在长期内会增加劳动时间。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佐证了RBC理论在中国台湾的经济体制下,在长期内是成立的;从实证角度来看,中国台湾劳动时间即劳动投入在技术冲击的作用下呈现“L”形的波动趋势,即技术冲击在短期内会对劳动投入产生挤出效应,而在长期内,这种挤出效应会逐渐减弱至平缓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