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已证实的最好的富生烃凹陷,围绕惠州凹陷已发现十多个油气田,为珠江口盆地东部连续13年年产超千万方做出了巨大贡献。受油气勘探历史和研究程度的限制,有关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勘探目标的优选和勘探工作的推进,因此亟待深化。本文在现代石油地质理论的指导下,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规律等方面对惠州凹陷油气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得到几点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完善了惠州凹陷油气成藏研究的内容。1.基于油气系统分析的研究思路,在收集各项地质信息的基础上,系统剖析惠州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生储盖组合、圈闭以及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惠州凹陷的油气主要来自于文昌组和恩平组这两套烃源岩,其中文昌组为好-很好的烃源岩类型,是研究区的主要烃源岩;恩平组为好-中等的烃源岩类型,是研究区的重要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的生烃门限大致在2750m左右。凹陷内发育多套储层,油气主要分布于珠海组-珠江组高孔高渗-中孔中渗储层中,韩江组、恩平组、文昌组为次要或潜在储层。韩江组、珠江组上、文昌组是研究区的三套区域盖层,具有分布范围广、累计厚度大的特点;珠江组下、恩平组为地区盖层,珠海组则作为局部盖层。区内存在三套大的区域上的储盖组合,珠江组中上段和韩江组下段为上组合,珠海组和恩平组为中组合,文昌组及前古近系为下组合。凹陷内圈闭类型众多,传统的背斜圈闭在已钻圈闭中占了很大比重,而非背斜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油气在研究区通过断层和裂缝型、输导层型、不整合面型以及复合型输导体系运移到合适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断层垂向输导为研究区最重要的输导方式。2.基于各种实测数据,在流体动力场理论指导下,运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惠州凹陷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进行分析。地温场研究表明,凹陷整体处于正常地温带,地温梯度主要介于2.9-4.3℃/100m之间,地温正异常带多分布在生烃洼陷及构造高部位;古地温梯度要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其演化具有高-低-高的规律,反映了盆地演化的阶段性;高的古地温梯度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运移,而正常的现今地温梯度则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压力场研究表明,研究区现今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正常压力带,超压段主要发育在恩平组和文昌组;古压力演化受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随着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升高,生烃增压造成油气幕式排烃,因此洼陷内文昌组烃源岩由于热演化程度较高,在韩江组沉积末期产生明显的超压,恩平组只在粤海组产生了较低的剩余压力,过渡带和隆起区则基本不发育超压。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资料,将惠州凹陷油气充注划分为两期,充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韩江组沉积时期和上新世粤海组沉积时期至今,惠西和惠南地区烃源岩演化程度高于惠陆和惠北地区,故油气充注时间要早一些。从平面油气运聚史模拟结果来看,区内流体势表现为深凹部位高、凸起部位低的趋势,即靠近惠州凹陷和陆丰13洼地区等深凹部位为主要供流区,惠陆低凸起、惠中低凸起及惠西-流花构造带等构造高部位为泄流场所,尤其以惠西-流花构造带为油气运聚的最有利地区。基于油藏地球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将区内原油按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单纯由文昌组供源的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惠陆低凸起、XJ30-2油田;文昌组和恩平组都有贡献的Ⅱ类原油则分布在环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而只由恩平组供源的Ⅲ类原油只在HZ9-2-1有发现。3.利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并利用盆地数值模拟的方法,对HZ25-7含油构造、HZ21-1潜山含油构造、LH11-1油田、LF13-2油田等四个油田和含油构造进行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作用研究,建立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惠西-流花成藏带和惠陆成藏带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进行分析,将惠西-流花成藏带上的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近距离单源-断层垂向运聚-多期成藏模式、近距离混源-断层垂向运聚-多期成藏模式、近距离混源-垂向-侧向运聚-多期成藏模式、远距离混源-侧向-垂向运聚-多期成藏模式;惠陆成藏带油气成藏模式则较为简单,为近距离单源-垂向-侧向运移-幕式快速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