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事实上,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是金融的载体,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必然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实体经济。金融产业集聚是在产业集聚之后诞生的,领头羊是20世纪70年代的几家银行。在领头羊的带领下,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开始加入,而后是相关配套的众多金融企业。这些金融企业集聚在一定的地理区位内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推动金融产业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甚至决定着本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国际上,金融产业集聚已经形成规模,形成了众多的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等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城市,他们通过自身经济发展的资源积累,集聚形成了国际性金融中心。其中尤以伦敦的金融城、纽约的华尔街最为著名,它们已超越本身的名称涵义,成为金融国际影响力的象征。新加坡通过紧紧抓住金融发展的步伐,以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宽松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资源集聚,迅速发展成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国内方面,金融产业集聚也初具雏形,形成了北京、上海等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本研究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研究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程度,以及影响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因素。首先,通过梳理总结金融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对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金融产业自身的特点,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动因进行了解析,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金融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国外金融产业集聚的一般途径,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次,运用区位熵法对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3年间我国的金融产业总体上集聚程度比较低并且有一定的波动性。我国金融产业的集聚现状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的省份大都位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我国的发达经济圈内,中西部部分地区由于政策等因素也开始显现金融产业集聚;再次,选择了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区域创新6项指标建立影响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和指标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分别设定以2009年为基期、2013年为当期的当期空间计量模型和跨期空间计量模型,然后运用Stata软件进行空间计量建模。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误差模型是研究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恰当模型。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始终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政府对金融产业的干预程度和区域创新水平4项指标。对外开放水平在期初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便不再显著;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