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BaTiO<,3>粉体的制备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TiCl4、Ba(OH)2·8H2O、NH3·H2O和NaOH为原料,乙醇、水及其混合液为溶剂,分别采用两步沉淀法、超声化学法和溶剂热法在较温和条件下制备了粒径为14~160nm的立方相BaTiO3粉体,系统地研究了三种方法的工艺参数,并对所得粉体的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两步沉淀法,在75℃制备了粒径约17nm的BaTiO3粉体。形成BaTiO3晶核所需温度高于60℃,提高反应物浓度有利于结晶的形成;在60~80℃内形成粉体的粒径变化不大;反应时间大于0.5h均能制得结晶BaTiO3且随时间延长粉体粒径略有增大。利用超声化学法,在75℃制备出了14~60nm且颗粒形貌呈球形的BaTiO3粉体。超声波强度对粉体粒径有明显影响,声强越大粉体粒径也越大;和机械搅拌相比,超声波的引入可以改变最终粉体的粒径,同时颗粒分布均匀且分散性好。采用溶剂热法,当反应物中Ti4+浓度为0.1mol/L,Ba/Ti摩尔比为1.6∶1,矿化剂浓度为2mol/L时,在200℃可以得到粒径约70nm的四方形BaTiO3粉体。随水热时间的延长和反应物浓度的提高,粉体粒径逐渐增大。根据热分析方法确定了BaTiO3陶瓷的烧结温度为1150~1250℃,采用两段式无压烧结法对BaTiO3粉体进行了烧结,获得的瓷体的致密度最大可达98.9%,室温介电常数为3834,相应的介电损耗为0.037。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牲畜粪便是放牧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重要储存库,是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地区,选择一块放牧牛草场为研究地点,采用人为
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基因组成陆生植物中最大的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PPR基序由35个简并氨基酸序列串联阵列形成,并且通过序列特异的结合发挥修饰DNA或RNA的功能,大多数高等植物PPR基因定位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其功能主要是调节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些PPR蛋白的C-末端存在额外的结构域,最普遍的就是E和DYW结构域,也包括一些DNA或RNA链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