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归纳总结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职业群体的居住社区模式的形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其多元发展的途径。论文采用了观察、采访、问卷等实态调查,和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分析研究、比较论证、归纳总结等科学研究方法,从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切入到对于社会职业群体的居住社区模式的演化和发展问题的研究,揭示出居住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深层关系;并通过对单位组织的居住模式的研究,揭示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对于居住生活形态的影响。论文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落着于对具体社会群体——高校教师的居住状况进行实态研究,归纳出重庆市高校教师居住社区形态演变发展的机因和各阶段形态特征;并对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及其居住行为心理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高校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群体的具体居住需求。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高校教师居住形态未来的发展,包括城市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以及社区性质、开发规模、土地利用、建筑文化、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交通系统等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高校教师居住形态由单位居住生活模式向社区居住生活模式过渡的四种转化方法和发展途径:一、现有居住组团的存续发展;二、特定社区居住模式的建立;三、货币分房自由择居的方式;四、非固定产权住宅运作形式。此外,本论文还探讨了其中争取政策支持,实现公众参与,采用政府、使用者、开发商三方合作建设,建立新时期新型的高校教师居住社区模式的运行操作方式。本论文提倡设计对象确定化、设计行为专门化、设计方法综合化倾向,体现建筑为使用对象服务的社会学意义,并将住宅研究从对量的需求引向对质的追求,从对生理满足引向对心理适宜的探究。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将住宅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深入到关注于具体的社会职业群体特征层面的人文关怀的宗旨,以达到更符合人性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