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反思的艺术人类学对"工艺美术"品东阳木雕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在反本质主义文化观的关照下,经由生产、消费与展演三个情境的揭示与论证,本文试图指出木雕不仅是物和物质生产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意义与情境的社会过程.文中首先考察了"木雕是怎样炼成的"过程,由"浪漫的想象"、"温和的作坊"、"粗暴的工厂"、"无闻的技工"、"式微的技校"、"显赫的大师"六节来阐述和揭示现时木雕对生产与销售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文章转向了过往木雕对于生产与使用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话题.卢宅与白坦村老年协会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二者身上又都依稀可见旧时匠作与深宅大院的风范.在生产与消费之外,展演越来越成为木雕的一个重要维度.官方的工艺精品馆、横店的明清民居博览城以及商业化并有专业权威保障的杭州西博会都成了木雕展演的场所.本文注重用个人感观上的体验以及私人化感觉来尝试解答"地方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文中认为地方的意味首先是时间与空间上的在地化感觉,尔后是更加复杂的"乡愁"情绪.
受《书写文化》影响,本文较多地强调自己进入田野时的理论准备以及身份问题,总体而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注重情境性与历史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