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类报警声具有传递威胁信息的功能,准确识别同种和异种报警声对个体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目前雀形目鸟类在捕食压力条件下的报警声及其信息传递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但巢寄生压力下的宿主报警声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少。宿主报警声是否可传递寄生者的特定信息?宿主如何利用报警声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报警信息是否可被异种个体利用?等问题尚不清楚。2016-2017年6-7月,作者以大杜鹃(Cuculus canorus)的常见宿主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选择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标本实验、报警声录制、声谱分析、种内种间报警声回放和行为观察等方法,基于报警声检验其对同异域寄生者的识别能力,探讨分析其报警信息编码及信息传递机制。研究发现东方大苇莺攻击大杜鹃的频次显著高于雀鹰(Accipiter nisus);遭遇二者时其发出明显不同的报警声。面对大杜鹃比面对雀鹰时发出的报警声中音素个数/句更多,主频更低。东方大苇莺对同域寄生者大杜鹃与异域寄生者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攻击行为,同时发出明显不同的报警声。对大杜鹃发出的报警声中音素个数/句和主频均显著高于对红翅凤头鹃的报警声。种内报警声回放实验发现,东方大苇莺听到同种对大杜鹃发出的报警声时,会以最快的速度回巢,回应行为持续时间较长。种间报警声回放实验显示,大杜鹃稀有宿主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听到东方大苇莺的不同报警声时,表现出不同的回应行为,其对大杜鹃的回应行为强度最弱。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能够区分寄生者大杜鹃与捕食者雀鹰,并以不同的报警声报警,其报警语句中的音素组合类型、音素个数/句和主频可能在报警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到作用。东方大苇莺未将异域巢寄生者红翅凤头鹃识别为特殊敌人,说明宿主对寄生者的识别可能需要生活史过程中进行接触。东方大苇莺的报警声可引起同种及异种个体不同的回应行为,说明信息接收者可依据所获得的报警信息做出恰当的回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