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模型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CT衰减校正技术在SPECT/CT应用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密度均匀一致肌肉、脂肪,按不同的模型高度(4、5、6、7、8cm)与不同肌肉脂肪比例(0、0.2、0.4、0.4、0.6、0.8、1)制作圆柱形衰减模型,模型底面直径3cm。选择同样大小圆柱形99mTc-放射源(99mTc-DTPA),SPECT相同条件下对每个模型发射扫描及同机CT扫描成像,在西门子工作站上勾画、复制感兴趣区,测量每组放射源衰减前及衰减后放射性计数率、每个模型的高度及肌肉脂肪比例和肌肉脂肪的CT值。将CT值按临床常用方法转换成衰减系数对衰减后放射性计数率进行校正,比较CT衰减校正与非CT衰减校正两种校正方法与真实值接近程度及误差的大小,初步探讨CT衰减校正SPECT/CT应用中的优势与价值。 结果: CT衰减校正法与非CT衰减校正校正法测量值有显著差异,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对放射源衰减后放射性计数率的校正存在一定的误差,非CT衰减校正法误差7.10%,CT衰减校正法误差2.75%,CT法校正后计数率波动范围较小,数据更稳定更接近真实计数率,使用CT进行衰减校正使放射性计数率提高10.60%。应用方差分析对各组结果比较,不同模型高度之间差别均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源衰减后计数率随着模型高度增加逐渐减小。不同肌肉脂肪比例之间放射源衰减后计数率的差别也较显著,P<0.05,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衰减后计数率与模型高度、肌肉脂肪比例相关分析,采用指数拟合R2=0.93,P<0.05,采用线性模型拟合R2=0.91,P<0.05,两者都有较好的拟合性能,比较而言,指数拟合相关性更好,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虽然非CT均匀衰减校正法仍然是临床核医学SPECT检查常用的校正方法,但应用CT衰减校正技术改进非CT均匀校正法中既定衰减系数校正假设后,校正结果与真实值更接近,误差更小,校正后数据更稳定,准确度也得到有效提高。CT衰减校正在SPECT/CT应用中相比于传统非CT衰减校正方法有一定优势,其临床意义有待于大量研究深入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