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属于徐淮弧形构造,其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南缘,其东部与郯庐断裂带、下扬子板块相接这样一个特殊部位,其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演化历史有着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在系统收集和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构造研究为主线,利用构造解析等手段,重点开展了对弧形构造的中段的地质构造研究。详细研究了下古生界与上元古界的构造变形特征,提出了下古生界主要发育大型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叠瓦扇形及逆冲断层体系;上元古界以大型的宽缓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及顺层滑脱断层为主要构造型式,并提出上元古界上部层面属于重要的滑脱层,为上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制约条件。总结了研究区褶皱组合规律,提出了“爬坡—下坡”的褶皱发育模式。利用平衡剖面法计算了下古生界与上元古界变形量,得出下古生界地层缩短量为39.02%-62.86%;上元古界地层变形缩短量为16.13%。通过对研究区内下古生界与上元古界构造变形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徐淮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属于运移变形受阻变形机制和挤压—重力滑覆动力学机制,并认为该区主变形阶段的动力来源于单一的SE方向。结合前人区域背景研究资料,总结了弧形构造的演化过程,提出T2-J1时期为挤压—重力滑覆,该时期两个阶段的演化奠定了弧形构造的基本轮廓。K1-E时期,在区域伸展作用背景下,使得区内先存逆断层复又发生伸展正断;而新近纪以来,区内先存呈NNE-NE向构造普遍发生小幅度挤压,随之在区内发育了NW向断层,总体后期运动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