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日益猛增。截止到2019年,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2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且基本上都有使用QQ,微信等社交网站的经历。Frison和Eggermont根据社交网站使用的主动性,把社交网站的使用分为主动性使用和被动性使用。社交网站使用的主动性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交网站被动性使用则负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者认为,社交网站被动性使用之所以负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能是因为社交网站被动性使用诱发了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进而导致个体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最终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除此之外,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和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比如,外倾性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可能主动的使用社交网站;开放性得分越高的个体越愿意接受新型的社交网站;而低宜人性的个体可能在社交网站上的使用时间会比高宜人性的个体更多等。另一方面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比如有研究发现,宜人性、外倾性和严谨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满意度,神经质负向预测工作满意度,而开放性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另有研究考察了青少年的大五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外倾性和严谨性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但是神经质对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近年来短视频社交网站的迅速崛起,使用率高达78.2%。短视频社交网站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刷抖音”这一社交网站被动性使用的现象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短视频社交网站的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前人研究发现社交网站被动性使用会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且上行社会比较可能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也试图在短视频社交网站的使用中验证这一中介作用。另外考虑到,人格特质与社交网站的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的复杂关系,本研究猜测可能人格特质在短视频被动性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大学生的短视频被动性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大五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并接着探讨短视频被动性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大五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社交网站的使用者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为后续在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借鉴。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量表的修订;第二部分构建了一个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短视频被动性使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一)、修订后的短视频被动性使用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二)、短视频被动性使用与上行社会比较以及主观幸福感具有负相关关系;(三)、上行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负相关关系;(四)、短视频被动性使用对主观幸福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上行社会比较中介作用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五)、短视频被动性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大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负向调节;(六)、短视频被动性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正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