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都倾向于将简单句分为若干范畴。一种较普遍的分法是将句子分为三个范畴:事件句、状态句、过程句。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与这三类范畴相对应的非语言实体,即事件、状态、过程。Bach将其统称为“事件性”。事件性与事件谓词的内部时间结构有关(Vendler,1967)。也就是说,任何简单句都可以通过考察其事件谓词的内部时间结构来加以分析。Parsons在其Events in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1990)一书中以这一基本思想为蓝本、以逻辑为主要手段,提出了一个具体且适宜语言分析的亚原子语义学(又名亚原子事件语义学)理论体系,是一种较新的形式化逻辑手段。本文以Parsons的思想为模板,拟以汉语存现句为突破点,尝试对汉语部分语句做内部事件结构的分析,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在体问题上,我在文中穿插介绍、并使用了Smith(1991)对体的二分做法。这样做并非欲对Parsons的理论有所修改,而是希望借助后者,使我们能够更容易、更清晰地认识汉语中的体现象,并在选择存现句分类时做到有据可依:Smith认为体包括情景体和视角体两个方面,汉语中的‘了’、‘着’、‘过’等都是视角体的典型词素,是汉语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无独有偶,宋玉柱在进行汉语存在句探索的过程中提出,存在句包括静态‘着’字句、动态‘着’字句、完成体存在句、经历体存在句等类型,区分的标志恰恰就是动词后面跟着的是‘着’、‘了’还是‘过’。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从宋玉柱的划分出发,尝试对汉语中的存现句给予结构和意义上的分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优势。第二章分别对‘体’的概念、事件语义学的发展过程、存现句的定义及其基本结构给予介绍。在第三章中,我从体的角度出发,在亚原子语义学的框架下对汉语存现句展开了逻辑上的描述和分析。最后一章则对该分析所能解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全文做出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一些与事件谓词内部事件结构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如‘山上架着炮’类句子为何有‘有东西以某种状态置于某处’和‘有人在某处做某事’两种解读;为何‘门口站着人’和‘墙上挂着画儿’两句虽然具有平行的结构、对应的成分,而且在传统分析中属于同一种类型,但在语感上后者持续的时间却明显比前者长:即使说话的下一秒钟门口站着的人走了,前句也是成立的,但对后句来说,人们还是预期它会长期存在于墙上,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我的方法得到解释。此外,我还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在根据内部事件结构的复杂度对存现句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事件复杂程度的递增从共时的角度上反应了存现句从简单到复杂的历时发展过程。本文是采用逻辑手段分析汉语、使用事件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的一次尝试。它汲取了逻辑分析方法语义与句法结构一一对应的优点、发挥了事件理论可以对事件谓词内部时间结构给予分析的优势,解释了一些问题。目前,虽然国内在汉语的时体问题上争论颇多,但承认体在汉语中的地位并将其引入某种句式来进行分析的还尚未少数。逻辑与语言结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解释而解释,是希望能描写出一套机器可识别的语言系统,实现机器翻译。我会在今后的研究中尝试对更多的汉语句型进行分析,以完成对该方法的深入考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