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一直以来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就文学翻译而言,原作与译作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原作者与译者、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文学翻译时必须考虑译作产生与接受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重点在于对原作与译作在语言层面的对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学派逐渐崛起,其理论是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看作一项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对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与领域。
晚清至五四前中国小说翻译活动空前活跃,译介的域外小说数量众多,林纾的翻译小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林纾是一位古文家,虽不谙外语,却通过与人合作,翻译了来自十一个国家的一百六十三部小说,包括众多的名家名著,成就卓著。本文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本文第一章第一节首先概述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然后简单介绍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发展。第二节概述了1898年至1919年间中国小说翻译的情况。第二章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影响并制约文学翻译的两大因素是意识形态和文化,阐明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第三章对林译小说做了整体性的评价,指出林译小说既有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有其局限性。第四章对林纾的译作《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详细的例证,说明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第五章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研究文学翻译时要紧密联系其产生和接受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这样译作真正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已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翻译正经历着文化转向,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多方面、深层次地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才能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