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诗英译的传统批评理论多集中于音律、格式、词义等形式领域。随着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发展,汉诗英译批评要求实现语义内涵转向。此项研究所采纳的认知修辞学角度即为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将这一新兴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领域,本文致力于探讨影响译文诗性的潜在因素。
认知修辞学归纳出比喻、比拟、借代、移就、拈连、夸张等六种认知性辞格,认为其本质在于接纳不可能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不可能特征为出发点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将其应用于汉诗英译研究,力图揭示隐喻介入对译文带来的诗性与审美效果。
研究问题主要有二:
第一,在译文中,对意象的隐喻介入方式有哪些,如何归类?
第二,隐喻介入将对译文的诗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回应研究问题,此项研究是如此设计的:采用对比模型,研究对象为四十首英译唐诗,每篇诗作有两个或以上译本。原诗作者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力争具有代表性。译者为宇文所安等母语为英语的欧美人士,以确保译文的地道、流畅。研究方法包括分类讨论、字典引证、图表阐释等。本文作者通过在两个或多个译本中搜寻隐喻介入的实例,对比采纳隐喻介入的译句与未采纳隐喻介入的译句之间的差异,以期发现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翻译的部分模式。诗歌实例多数完整展示,对于节选实例,补充背景知识加以说明。
在意象翻译的处理手法上,译者并不单纯刻板地从字面上传达原文的含义,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过程当中,采用隐喻介入的方法对意象加以描绘。译者从多个方面寻找喻体,发掘喻体的可能特征,并把它投射到本体之上成为其不可能特征。这就是认知修辞角度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译文实例的研究,本文发现了译者在原诗不具备隐喻关系的情况下对诗歌意象所采取的隐喻介入,并归纳出隐喻介入的方式。对诗歌意象所采取的隐喻介入首先分为两类:表层隐喻介入,即喻体在场的隐喻介入;深层隐喻介入,即喻体不在场的隐喻介入。后者包括邻近关系的不可能特征介入和远距关系的不可能特征介入。这两类介入都涉及到言内和言外两个层面。邻近关系主要包括:1)语法关系,即不可能特征介入的主体之间并不存在语义上的关联而是语法上的关联;2)描写关系,即主要意象对其他意象的不可能特征投射;3)地理关系,即地理位置邻近的喻体对本体进行不可能特征投射;4)形状关系,即形状相似的喻体对本体进行不可能特征投射;5)种属关系,即不同种属之间的不可能特征投射;6)原理关系,即物理原理相类的喻体对本体进行不可能特征投射。远距关系主要包括语言介入和经验介入。
本文认为,隐喻的内涵在于将喻体的可能特征赋加于本体成为其不可能特征,通过本喻体合一的想象造成独特的认知审美效果。从文中所展示实例的探讨与分析来看,采纳隐喻介入,赋予意象以不可能特征,能够抬升译文的诗性,使译文在诗意上更具有诗质。
研究结果对于汉诗译者的启示在于,在译诗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多种隐喻介入方式对原诗意象加以描绘,最大限度地对原诗的认知图景进行还原,从而抬升译文的诗性。对于译诗读者的启示在于,在译诗审美过程中,可不必拘囿于音、形、义,而是审视译诗的隐喻介入方式,探究译诗所还原的认知图景,从而让译入语读者获得相当的诗性愉悦。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于诗歌译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