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fluctuation,ALFF)算法研究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患者静息状态下(即基线状态)大脑活动的变化,对比分析指标的差异,探索PT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及其机制,以期对PT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于我院确诊的搏动性耳鸣患者42例作为实验组,另收集4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三维脑结构成像。应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观察PT患者脑结构改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运用DPARSF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LFF值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PT患者脑功能活动变化。将显著变化的脑区的ALFF值变化程度(t值)与发病时间、THI评分等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T组未发现脑灰质显著变化的区域。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双侧楔前叶、双侧额下回。活动减弱的脑区有:左侧楔叶、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枕回、下枕回、双侧舌回、右侧顶上小叶等枕叶区域。楔前叶、双侧额下回活动增强程度(t值)和发病时间、THI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ALFF算法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PT患者全脑活动异常的区域。PT患者楔前叶ALFF值的增高可能和PT的感知以及耳鸣相关抑郁关系密切,是继发于PT的重要的脑区改变。双侧额下回ALFF值的增高可能和PT感知有关,或许反映了PT患者脑网络的改变情况。枕叶多发脑区的ALFF值降低可能和AOAs机制的负调节有关,是PT患者的自我保护机制。此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PT对患者的不同脑区的功能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