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师范院校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师范院校中,有专门的公共课承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任务,如《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等等。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高校教师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模式或单纯的技术操练模式,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实践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建构等创新教学形式。然而,即便一门课程已具备了创新教学的特征,不同的教师也遵循相同的教学设计与基本规约,但他们的教学成效仍然不同。因此,笔者将研究聚焦到更有深度、更为细致、颗粒度更小的内容上——即本研究所关注的"助学微策略",也就是教师在支持学生意义建构时所采用的具体的、微小的策略。本研究的载体课程是E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公共课。该课程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已体现出创新的教学理念。教改小组通过设立首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与教研,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安排、课程考核等前期设计相同,且形成了一致的基本规约——简言之,教师们采用的教学宏观与中观策略是一致的。笔者试图通过本研究来回答几个问题:①不同班级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相似吗?②教师所采用的助学微策略有哪些,如果能力提升差异显著,是哪些微策略造成的?③不同助学微策略的成效如何?通过对助学微策略的梳理与成效分析,本研究试图总结出一个微策略集合及相应的使用建议,以便支持教师更好地开展类似课程的教学。本文共分为六章,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数据分析、研究讨论与总结进行了详细阐述。第1章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第2章梳理分析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内容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切入点。第3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过程设计、材料收集及数据分析三部分。第4章分析了师范生的能力测评数据,并梳理了样本班任课教师采用的助学微策略。第5章通过能力测评数据与助学微策略的关联分析,重点讨论了三类助学微策略。第6章总结了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反思了研究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阐明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