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译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使得对译者身份和作用的研究在翻译发生文化转向之后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尽管不少学者已指出了译者主体的重要性,然而系统阐述译者是怎样以其“中心”地位主导翻译活动的研究却嫌不足。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被堪称是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系统的研究了译者的身份和地位。他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即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委托者、读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指出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来完成的,体现了该理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以《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为研究个案,以期对译者程乃珊为何选择翻译《喜福会》,她又是如何以其“中心地位”主导着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受到哪些启示等问题获得具体的认识。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译者身份和地位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进而引出了胡庚申教授关于译者角色的新概念一译者的中心地位及对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和文本《喜福会》的相关研究。然后介绍该论文的理论框架,阐述了该理论的哲学基础及其一些重要概念。其后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详细剖析译者程乃珊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了翻译的前两个阶段:译前和译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以其“中心地位”主导着译本。在翻译的前阶段,译者的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内部和外部需要及其自身能力的适应进而对翻译文本做出的恰当选择上。此部分阐述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喜爱,生活经历,写作风格及其语言能力等,充分说明了译者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且同时也通过了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在翻译阶段,通过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主要分析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上做出的适应和选择)来体现其中心地位。因此,通过纵向剖析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发现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真正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文章的结尾指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对于译者中心地位的讨论也验证了该理论对于翻译活动研究的可行性。作为译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的中心地位,并努力有意识地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创造出最佳的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