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岩形成于地壳深熔作用,不仅与区域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而且对造山带的演化也具有指示作用。辽南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太古界的表壳岩系经历中生代的地壳重熔,形成广泛的混合岩和混合岩化片麻岩。本文围绕辽南混合岩,进行区域构造、显微构造、岩相学、构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辽南地区混合岩的发育过程,对应的区域地质事件,以及在造山带演化中的意义。辽南地区岩石多被改造为片麻岩,发育NWW-SEE向的区域性片麻理,核-边部发育较典型的混合岩。通过野外观察,根据构造特征将其分为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析离状混合岩和揉流状混合岩。混合岩中浅色体富集长石、石英等熔体矿物,中成体和暗色体为熔体提取后富集黑云母、角闪石的基质。暗色体中普遍存在粗粒角闪石包裹圆形长石、石英等矿物,指示黑云母的熔融反应为:Bt+Pl+Qtz+Fluid=Hbl+melt。部分岩石的显微特征表现为黑云母具有平直的边界和稳定的结构,甚至不含黑云母,则发生反应:Pl+Kfs+Qtz+Fluid=melt。应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结果认为,下盘核部地区半原地-异地混合岩结晶条件为704~755℃,5.1~5.8kbar,而边缘地区原地-半原地混合岩结晶条件为783~843℃,6.7~7.3kbar。下盘核部地区发育岩浆锆石,边缘地区发育变质锆石,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辽南混合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3±5Ma)。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混合岩浅色体属于低钾拉斑系列,侏罗纪花岗岩属于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二者均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具有成因上的联系。边缘龙口地区混合岩形成于25km,温压条件较高为783~843℃,6.7~7.3kbar,岩石熔融程度较高;其他地区,异地浅色体迁移至19km处结晶形成混合岩。区域上地热增温率在32.7~37.6℃/km,对应晚侏罗世(163-150Ma)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源区”岩石发生熔融,在混合岩区形成富Ca,亏损HFSE的浅色体,相对地,花岗质岩浆则富K和HFSE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