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公众监督。考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是,对在推行公众监督过程中,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公众监督关系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陈洪江博士的指导下,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及学术界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并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公民意识、公众监督进行了界定。同时,为开宗明义,提纲挈领起见,笔者对论文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框架进行了说明。第一部分:对我国公众监督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这一重要民主制度在运作中往往扭曲变形,其直接原因在于:目前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员的公民意识都很薄弱。主要表现有:主体意识缺乏、法治意识淡薄、道德意识不强、团体意识缺失。进而,笔者分析了我国公众监督乏力的间接原因,即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经济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最好课堂。然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这是公民意识薄弱的经济根源。其次,我国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公民意识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前提条件。但是,我国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口受中、高等教育率不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较低,这种状况制约了公民意识的发展。这是我国民众公民意识薄弱的文化条件。第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公民意识薄弱"在一个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度里,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的重负使公民意识发育步履维艰。这是公民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最后,公民社会发育不良。公民社会是催生现代公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但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中国不存在公民社会发育的传统。传统农业社会国家与社会几乎完全合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后又形成国家与社会胶合状态,致使公民社会发育不全,使公民意识培育失去了结构性支撑。第二部分:着重从理论上对公民意识与公众监督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公民意识是公众监督的理念支<WP=4>撑和内在驱动;公众监督则是公民意识培育的摇篮,二者都是政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件。与此同时,本文还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阐述了公民意识培育和公众监督优化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公民意识培育和公众监督优化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第三部分:探讨了培育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优化公众监督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夯筑公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础。首先,针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的现状,应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新秩序。其次,建立现代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针对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推进速度十分迟缓的现状,应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积极发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2、继续健全公众监督制度,建构公民意识扩展的制度保障。内容包括:深化政务公开,健全公众监督制度、完善公众监督机构,扩大公民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的教育功能,为广大民众公民意识培育提供制度保障。3、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奠定公民意识发育的文化基础。改善教育投入和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提升人们文化水平的必要举措。4、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优化公民意识生成的启蒙手段。既要完善学校公民教育,又要加强社会公民教育,特别要把公职人员的公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5、努力培育公民社会,培植公民意识发育的社会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政府必须承担主导的责任,所以应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我国公民组织管理体制。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理论先行也是培育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措施。总之,只有充分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各种条件,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才能逐步改变公众监督乏力的现状。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人民的公民意识的成熟和公众监督的优化,中国的政治文明程度将得以不断提升,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将得以全面建成。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