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与全球陆地季风区气候模拟与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外强迫场的不确定性、模式对辐射强迫响应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不确定性的存在,制约了气候预估信息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因此,揭示不确定性的来源,明晰各不确定性因子的相对贡献,探索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而言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因区域而异,关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球陆地季风区的气候预估不确定性,目前尚存认知空白。
  因此,围绕着“不确定性对东亚和全球陆地季风区气候模拟与预估的影响”这一主题,本文首先比较了国际上通用的内部变率估算方法的异同点、合理性及其对气候预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简称SNR)和信号萌芽期(Time of Emergence,简称ToE)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外强迫信号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地区过去百年地表气温变化的影响。在准确理解历史变化的前提下,本文进一步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全球陆地季风区,探究了影响该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不确定性的关键因子,以及各因子在不同预估时段上的相对贡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一、内部变率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基于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多模式试验和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大样本集合试验的未来预估数据,本文详细比较了三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多项式拟合法和方差分析法)所估算的地表气温年代际变化中内部变率的异同,分析了不同的内部变率估算方法对气候预估中To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气温内部变率的全球分布呈现出“极向强化”的现象,中高纬度地区内部变率的幅度远大于热带、副热带地区。对于CMIP5多模式集合,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和多项式拟合法估算的内部变率空间分布和强度相当,而方差分析法由于包含模式不确定性的影响会夸大内部变率的强度。对于CESM大样本集合,三种估算方法的结果相差无几。内部变率受不同排放情景的影响较小,且随时间无显著变化。不同估算方法对ToE的影响主要位于北大西洋拉布拉多海、南大洋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等邻近海洋深对流区。对于东亚地区,除了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采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内部变率偏强外,利用其他方法估算的内部变率与强迫信号之比在21世纪均小于15%。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采用25个以上模式估算的全球平均温度年代际变率和采用全部37个模式的结果高度接近。但在区域尺度上,例如复杂的季风区和西北太平洋,结果将因区域而异。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是首选的建议。
  二、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历史温度变化的影响
  受大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东亚地区温度变化的模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为困难。综合利用观测资料和CMIP5多模式集合试验数据,本文研究了影响东亚过去百年地表气温变化的主要内部变率模态,定量比较了外强迫信号与内部变率模态对温度变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历史百年的增温趋势由辐射外强迫主导,东亚北部地区增温高于南部地区。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模态(IPO)相关的海温型和与北极涛动(AO)相关的环流型,对东亚地区地表气温的变化具有调制作用。通过在模式集合均值上叠加与上述两个内部变率模态相关的东亚温度变化部分,结果能够合理重建观测中的气温振荡。定量比较外强迫信号与内部变率对东亚温度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20-2015年期间,外强迫信号的相对贡献超过70%;IPO海温型的相对贡献在25%左右,AO环流型的相对贡献在10%左右。
  三、全球陆地季风区未来气候变化及不确定性分析
  季风影响到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准确预估季风区气候的变化对于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预估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理解造成预估不确定性的原因,本文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试验数据,比较了影响预估不确定性的关键因子及各因子在近期、中期、远期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对于温度预估,全球陆地季风区呈显著增温趋势(SNR>1),增幅差异在近期(2021-2040年)由模式不确定性(40%-70%)和内部变率(20%-60%)贡献,在远期(2081-2099年)由排放情景不确定性(~70%)主导。21世纪极端暖事件增加、冷事件减少,且该变化具有高信度。其增幅差异近期受模式不确定性(50%-80%)和内部变率(20%-40%)的共同作用;远期由情景不确定性(60%-80%)和模式不确定性(20%-30%)决定。对于降水预估,增暖背景下,全球陆地季风区未来平均降水、极端降水均增加,强降水的变化超过平均降水的变化。但上述预估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对于平均降水,模式不确定性在所有的预估时段上均是主导因素(远期贡献率可达90%);内部变率在前30年的影响较大(30%-70%),之后迅速衰减;排放情景不确定性对南半球子季风区的影响较小,但对北半球子季风区远期的预估结果存在10%-30%的相对贡献。绝大部分子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预估的不确定性在近期到中期由模式差异和内部变率主导;在远期其不确定性来源,首先是模式不确定性(50%-90%),其次是排放情景不确定性(20%-40%),内部变率的影响小于10%。因此,通过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提升气候模式的性能能够显著减少季风区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范围。
其他文献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水、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因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在时间、空间上的异质性极大地决定了农业、生态、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随着生态学模型和太阳辐射工程技术朝向高分辨率方向的发展,日尺度或者空间分辨率较低的辐射数据已经不能满足研究需求,高时空分辨率太阳辐射数据十分必要。本文利用降尺度方法,利用常见的日太阳总辐射数据估算小时尺度的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通过对比现有的日散射辐射模型和太阳辐射降尺度方
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是边界层气象学中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湖泊下垫面对大气的热强迫机制是大气数值模拟研究中的重要部分。青藏高原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热源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区域。长期、定点、连续的高寒湖泊湖面水热湍流通量观测实验是数值模式陆面过程参数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高原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涡动相关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在2016、2017年4月至12月于羊卓雍错采集的水热通
学位
气候变化的研究目前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其中,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对于认识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CRU)提供的网格化温度、降水数据和全球古气候资料共享网(WDS for Paleoclimatology Data)提供的美国本土1258个树
学位
华西地区(25°N-35°N,100°E-110° E)是中国秋季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作为中国大陆雨季的最后一个阶段,揭示其气候成因,可加深对东亚夏季风向东亚冬季风的转变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以往研究表明,华西秋雨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但是对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华西秋雨期两种主要分布模态时空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的大尺度环
学位
云是天空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是水滴、冰晶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悬浮体。云的外形具有不规则性和随意性,受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的影响,云的形状时刻发生着变化。云的红外辐射特性与云中粒子的相态、粒子谱分布、云的光学厚度等等参数有关,也受太阳、地表类型和大气状况的影响。红外传感器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不管传感器位于地面、空中还是大气层外,当它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识别时,
学位
光化学污染是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驱动力为大气氧化能力,它不仅可代表大气自我清洁的能力,也推动了二次污染的生成。华北平原中京津冀经济区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光化学污染问题,为针对我国高污染背景下的大气氧化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本文以华北区域上甸子背景站为研究站开展基于观测的分析研究,发掘大气氧化性的长期变化特征,为治理我国光化学污染提供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巨大的能源消耗排放的污染物不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让我国的环境外交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17年9月国家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治理攻关项目》,重点对京津冀地区“2+26”个通道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目前针对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研究很多,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而对于典型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学位
大气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的重要污染物,不仅会导致能见度下降,更重要的是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北京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复合型大气颗粒物污染,而伊斯兰堡作为巴基斯坦的首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大气环境问题。中国、巴基斯坦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情相似,均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伊斯兰堡也是“一带一路”走廊上重要的城市。对比两个城市PM10中的物质浓度和化学组分对国家减排策略制定、公众
学位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以PM2.5(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粒子)为首要污染的灰霾现象频发。城市中人为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区域传输,气溶胶与行星边界层之间的作用是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因素。有机气溶胶作为大气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分子能很好地示踪污染来源和反应过程,因其分子组成和反应过程十分复杂,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边界层内有机气溶胶的四季变化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
学位
本文基于2015-2017年北京闪电定位网(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资料以及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不同污染物(PM2.5等)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地区(39.5°~41.0°N,115.0°~117.5°E)闪电活动与热动力因素、气溶胶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2016年6月10日北京城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各雷达特征参数与闪电频数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