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实结构指那些能够传达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法结构。跨语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往往会使用不同的手段来标记违实句。印欧语言多使用时体态语素来标记违实,而汉语作为一种非屈折语没有形态上的变化,通常只能借用一些假设连词、时间直指词,体标记和语用信息来传达违实义。因此汉语标记违实的手段不像印欧语言那般具有系统性。以往对汉语违实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并且少有人注意到“本来应该?(的)”这一违实结构。其对应的英语结构“shouldhavedone”在英语中是使用非常频繁的违实表达,国外语言学家也曾对这一结构进行过分析。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本来应该?(的)”结构的以下两个问题:
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这一结构得到的一定是违实解读吗?如果不是的话,那原因是什么?
2)“本来应该?(的)”结构的违实义的生成机制是什么?
本文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结构并非一定引发违实解读。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的”其实是省略了“是”字的“是……的”句式中的一个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语气助词。(2)我们认为副词“本来”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作时间副词,指示过去,相当于“原先”“以前”;另一个是作语气副词,通常与“就”字一同出现,表示对相关命题的肯定。“本来应该?(的)”中的“本来”是时间副词而非语气副词,因为只有当“本来”是时间副词时“本来应该?的”才只能产生违实解读,符合语料事实和语言直觉;若出现的是语气副词“本来”,“本来应该?(的)”则仍有可能引发事实解读。也就是说时间副词“本来”将“本来应该?(的)”表达事实意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其次,“本来”将“本来应该?(的)”的模态时间倒回至过去,“本来应该?(的)”变成了一个形而上模态句,表示过去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本来”要求文中出现对比信息,过去的可能暗示现实情况是这个可能性没有实现,二者形成对比,引发违实解读。
望本文能有助于丰富“本来应该?(的)”结构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汉语违实句。
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这一结构得到的一定是违实解读吗?如果不是的话,那原因是什么?
2)“本来应该?(的)”结构的违实义的生成机制是什么?
本文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结构并非一定引发违实解读。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的”其实是省略了“是”字的“是……的”句式中的一个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语气助词。(2)我们认为副词“本来”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作时间副词,指示过去,相当于“原先”“以前”;另一个是作语气副词,通常与“就”字一同出现,表示对相关命题的肯定。“本来应该?(的)”中的“本来”是时间副词而非语气副词,因为只有当“本来”是时间副词时“本来应该?的”才只能产生违实解读,符合语料事实和语言直觉;若出现的是语气副词“本来”,“本来应该?(的)”则仍有可能引发事实解读。也就是说时间副词“本来”将“本来应该?(的)”表达事实意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其次,“本来”将“本来应该?(的)”的模态时间倒回至过去,“本来应该?(的)”变成了一个形而上模态句,表示过去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本来”要求文中出现对比信息,过去的可能暗示现实情况是这个可能性没有实现,二者形成对比,引发违实解读。
望本文能有助于丰富“本来应该?(的)”结构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汉语违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