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非叙实到反叙实:以“本来应该……(的)”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实结构指那些能够传达与事实相反意义的语法结构。跨语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往往会使用不同的手段来标记违实句。印欧语言多使用时体态语素来标记违实,而汉语作为一种非屈折语没有形态上的变化,通常只能借用一些假设连词、时间直指词,体标记和语用信息来传达违实义。因此汉语标记违实的手段不像印欧语言那般具有系统性。以往对汉语违实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并且少有人注意到“本来应该?(的)”这一违实结构。其对应的英语结构“shouldhavedone”在英语中是使用非常频繁的违实表达,国外语言学家也曾对这一结构进行过分析。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本来应该?(的)”结构的以下两个问题:
  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这一结构得到的一定是违实解读吗?如果不是的话,那原因是什么?
  2)“本来应该?(的)”结构的违实义的生成机制是什么?
  本文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当“?”指称一个过去事件的时候,“应该?的”结构并非一定引发违实解读。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的”其实是省略了“是”字的“是……的”句式中的一个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语气助词。(2)我们认为副词“本来”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作时间副词,指示过去,相当于“原先”“以前”;另一个是作语气副词,通常与“就”字一同出现,表示对相关命题的肯定。“本来应该?(的)”中的“本来”是时间副词而非语气副词,因为只有当“本来”是时间副词时“本来应该?的”才只能产生违实解读,符合语料事实和语言直觉;若出现的是语气副词“本来”,“本来应该?(的)”则仍有可能引发事实解读。也就是说时间副词“本来”将“本来应该?(的)”表达事实意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其次,“本来”将“本来应该?(的)”的模态时间倒回至过去,“本来应该?(的)”变成了一个形而上模态句,表示过去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本来”要求文中出现对比信息,过去的可能暗示现实情况是这个可能性没有实现,二者形成对比,引发违实解读。
  望本文能有助于丰富“本来应该?(的)”结构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汉语违实句。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写入了党章。因此,在新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以使我们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运
学位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现实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生态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新的研究,发掘其当代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入手,梳理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阐明其生态思想的本质特点,
学位
裘帕·拉希莉是当代著名的印裔美籍小说家,她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印度移民在美国创建新生活、构建新家园的故事。小说着眼于美国印裔移民对家园意识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对家园和归属感的追寻是其主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其共同主题。她笔下的人物由于身处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他们在精神上经常处于漂泊错位的状态,进而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不管面对东方还是西方,他们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由此引发了他们家园感的缺失。似乎故事中
学位
以先锋派作家的身份踏入文坛,格非在当代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气质。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格非的创作中同样体现出一种异于以往文学创作的真实观,其创作的真实观与其他先锋派作家创作的真实观具有同质的因素,但又保持着一种个体化的差异。  本文立足于格非小说创作的真实观,将格非
学位
徐则臣是70后小说家中的代表人物,无论在当代文坛,还是在一般读者当中,他的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徐则臣所代表的70后一代在“夹缝”般的历史与现实嬗变中努力探索人生真相,以确证自我在世界上的真实存在。“自我”的发现与追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徐则臣创作了大量“花街”、“出走”、“京漂”等系列小说,贯穿始终的是他对“故乡”“异乡”和“原乡”的理解。对于生活
学位
韩少功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年代初其知青小说创作使他成为炙手可热的知青文学作家。80年代中期对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践又使他成为“寻根文学”的发起人。尽管“寻根文学”的出现使得8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价值面貌,使作为寻根作家的韩少功得到极大重视,但不能忽视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新世纪,对知青经历、知青经验的书写才是韩少功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主线。正是因为他是一名有六年实际“插
学位
自20世纪90年代创作至今,毕飞宇一直致力于对权力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执着的批判,在不断的思考与批判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园地——“王家庄”,也找到了一条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他有意对关于权力的宏大叙事文学传统进行消解,褪去权力的凶残暴虐色彩,将权力的表现方式与两性日常生活进行严丝合缝地匹配,从而表现为一种细碎、神秘、深入人心的威慑力量。他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敏锐的文学视野发现,当“人在人上”的这
学位
清初江南藏书家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亦别署篯后人。江苏省常熟人。钱曾自幼受书香熏陶,研读经艺,却未走仕途之路,而是将毕生精力用于收藏图书和研究版本上。钱曾共收集各类图书四千一百余种,分别收藏于述古堂、也是园、莪匪楼中,并将其藏书编成了《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读书敏求记》三本目录书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学资料,在目录学、版本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
学位
作为汉代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淮南子》在神话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因为其中很多神话叙述为此前其它文献中所未见;更重要的是:《淮南子》延续了早期的神话思维模式,又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点,体现出神话在文明社会中的存在一般状况。神话是一种深层记忆,但并不是僵死的化石,任何时代的神话重述都构成一种潜在的话语实践,其中所折射出的是神话原型与现实需要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将《淮南子》置于承上启下
学位
本文以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在“一形多义”的视角下,基于语料库对比研究,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分析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母语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者语料库)中“使/让”汉语分析性致使构式与其结果动词的搭配强度,以寻求构式间的差异,以期为二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1)整体看来,母语者语料库中动词“使”用于分析型致使构式的比例高于学习者语料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