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一种新发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它的主要病原体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2010年发现并确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亦称新布尼亚病毒。SFTS疑似患者血清阳性检出率在70%左右。对于因 SFTSV感染引起的SFTS,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因此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诊断尤为重要。目前新布尼亚病毒 RNA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荧光RT-PCR。荧光RT-PCR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与常规RT-PCR、ELISA等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实时快速、定性定量、特异敏感、重复性好、不易污染、高通量等优点,是目前各种病毒检测诊断的主要方法。虽然荧光RT-PCR具有上述优点,但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的检测敏感性不甚理想。因此研究建立比荧光RT-PCR更为敏感的检测方法,以早期确诊新布尼亚病毒是SFTS早期诊治的关键突破点。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和(或)白细胞进行性下降、胃肠道反应、肝酶及心肌酶谱升高,脏器出血、多脏器功能损伤等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继发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死亡率在12%~30%。但目前对SFTSV继发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报道较少。本临床研究旨在分析SFTSV感染继发HPS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髓细胞学变化及预后,进一步揭示SFTSV感染的特征性症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降低的原因,提出早期临床干预措施,提高生存率。 方法:⑴采用简套式荧光RT-PCR方法,PCR反应中利用两套PCR引物(1对外套引物和1对内套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的方法,即将外套引物进行PCR扩增后的产物作为内套引物进行PCR扩增的模板,内套引物与模板DNA的结合位点处于外套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上游,提取待检样品RNA,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按照配置好的反应体系,用外引物(P1、P2)进行一步法RT-PCR,以上述一步法RT-PCR产物为模板,将内引物(P3、P4)及探针和反应组分置于荧光PCR仪中进行荧光PCR扩增反应。⑵选取2012.5-2016.7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所有确诊SFTSV感染且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患者,其中符合SFTS继发HPS诊断的患者共25例纳入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骨髓细胞学特点以及实验室指标、预后,并分析SFTSV感染引起血小板、白细胞下降是否与其继发HPS相关,采用Fisher统计分析SFTS继发HPS是否是其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①简套式荧光RT-PCR与荧光RT-PCR对4个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平行检测结果曲线与Ct值比较:A=13 a=27 B=16 b=32 C=19.6 c=34.2 D=22.1 d=37.1。②新布尼亚病毒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增加信号(典型的S型扩增曲线),而Hanta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3N2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EV71型、柯萨奇病毒A16和阴性对照均未观察到荧光增加信号曲线。简套式RT-PCR检测下限为0.3拷贝/μL,比荧光RT-PCR敏感性提高100倍。结果不同核酸浓度各自的检测Ct值标准差(SD)在0.11—0.21之间,变异系数(cv)在0.43%—0.94%之间,说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3.25例患者均表现有发热、乏力、纳差,部分表现为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25例患者均有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ALT、AST、CK、LDH、D-D升高,FIB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中,25例患者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嗜血现象,以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和血小板较常见。HPS组和非HPS组比较,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⑴本实验设计的新布尼亚病毒检测新方法--简套式荧光 RT-PCR,既保留了荧光PCR的实时快速、不易污染、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又吸收了套式PCR的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特点,对于SFTSV-RNA检测较荧光RT-PCR敏感性提高100倍,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⑵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继发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HPS是SFTS的重要临床特征和常见并发症,是SFTSV感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重要原因,可能不是SFT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