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是交互作用,辨证发展的。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由于人类过量介入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已构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基于这种认识,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核心的森林,其变迁及影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明朝以前,虽然海南的人口有所增加,但地广人稀,且当地社会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对森林的破坏程度相当有限。因而,海南的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良好,到处郁郁苍苍,良材巨木随处可见。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经营与开发。随着社会经济全面、迅速的发展,海南岛上人口剧增,进入全面、深入的土地开发时期,森林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原始森林的迅速的消失,人工经济林增多,栽培作物和荒地面积的扩大,并且日益向内地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渐渐增加。这是海南岛森林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清朝末期,虽说海南岛仍然林木茂盛,但是已非昨日的古木参天,许多地方已演变成为人们的耕地、园林、牧场,甚至是荒野。民国时期,情况日趋恶化,凡是森林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几乎被砍伐殆尽。滨海各处,甚至童山濯濯。日本侵占海南以后,更是大肆掠夺,破坏有加。解放前,海南岛的原始森林集中于中部和南部的高山峻岭中,至于西北部与沿海地区,大部分森林被砍伐殆尽,并且演替为次生林、灌木丛林、稀树草原,甚至是草地。
西汉以前,海南森林的覆盖率约为90%,民国时期下降为50%,解放前仅仅为35%,其森林破坏程度是相当惊人的。这个过程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导致海南森林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风灾和冷害。相对自然因素而言,社会因素对明清及民国时期海南森林的破坏则更为深刻和复杂。首先,由于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求扩大田土开发的面积,引进新作物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其次,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再次,木材业的发展进一步导致森林的消失;此外,统治阶级的掠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最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当地人民的反抗,外敌的入侵等,或多或少会对森林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可否认,森林给人类的社会活动带来不少的利益。随着当地森林的减少,增加了更多的农业用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随着森林的减少,使得各地的瘴疠开始减轻或者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环境。此外,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当地的人民提供衣食住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的利用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也是不可忽视。首先是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一些森林动植物的数量减少,濒临灭绝,甚至消失;其次,森林的变迁导致海南岛水灾、旱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加,强度加大;再次,土地失去森林的保护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等种种问题;最后,森林的变迁还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时,人们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逐步形成护林思想,并且开始进行一些营林护林的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至解放前,海南岛的森林保护政策、合理的采伐林木计划、植树造林的措施等都无法得到严格的实施,以致森林面积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