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滴粒径分布(DSD)是降水的基本微观物理性质。全面和系统的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暖季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对于理解降雨微物理过程、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改进模式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4-2017年“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OPACC)外场试验和“华南季风/台风强降水协同观测试验”在江淮和华南地区的二维雨滴谱仪(2DVD)、垂直指向雷达和PM10等观测资料,结合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天气类型下降水的DSD特征差异,并探讨空气污染对降水的影响。首先,将降水划分为对流、层云、浅层降水类型,定量分析了江淮和华南地区暖季降水微物理统计特征的差异,揭示华南地区对流性降水中各粒径尺度中雨滴浓度高于江淮,且华南地区层云降水由更高浓度的大粒子组成。在此基础上,将2014-2017年04-09月的日平均850 hPa高度场客观地分为5种环流类型,揭示暖季雨滴谱受大的相对湿度影响,即使研究区域均在陆地,五种天气型的对流性降水均呈现出“海洋性”降水特征。在不同天气型中对流性降水的雨滴谱有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对流不稳定度的影响。对流不稳定强,对流性降水中有更多大雨滴,平均粒径大小与对流不稳定度成正比。其中Type 1西南水汽输送开始增多,两地区对流不稳定较弱,对流性降水中较少大雨滴。Type 2为径向环流型,有利于中国南海的水汽输送,江淮对流性降水频发,降水量高于其他天气型;华南低空西南急流强,对流不稳定强。Type 3江淮被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控制,浅层降水增多;华南水汽充足产生大量小雨滴。Type 4江淮受副高控制,相对湿度高,浅层降水产生大量小雨滴;华南位于副高西南侧,对流不稳定度高产生更多大雨滴。Type 5受气旋影响,两地区层云降水均产生大量小雨滴。最后,根据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污染浓度进行划分,分析了不同污染程度下暖季降水雨滴谱的统计特征,揭示环境因素占主导,决定雨滴谱的基本特征,气溶胶是次要因素。江淮和华南两个地区,呈现出同样的影响特征。在湿度比较大的环境下,气溶胶浓度增加有利于对流性降水产生更大的粒径和更高的浓度。气溶胶影响层云降水较为复杂,没有显著随着污染加剧粒子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