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发生于夏末秋初季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乏力、脘痞心烦、舌苔薄腻、病程缠绵。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每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具有一定传染性,且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根据现代医学 病原学的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是由细菌引起。目前现代医学关于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比较缓慢,且疗效尚待评估。抗菌方面,自从青霉素问世之后,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性及副作用已经成为临床用药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病原体不断地变异,疫苗与抗生素的发明似乎总是赶不上病原体突变的速度。此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作息失调导致免疫力降低。根据调查,每人每年患上感的次数约为4次。本研究立足于中医药辨证论治,探讨清暑六味饮治疗暑湿病(上感)发热及症状的实际疗效。 文献理论研究 中医认为暑湿病是因为素体正气不足,或内蕴湿热,容易在夏末秋初感受暑湿病邪而出现以暑热见症突出,又兼具湿邪郁阻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机理体现在温病学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特点中,随着机体的正气与病邪的强弱关系,临床上病机转变可表现为邪郁肺卫、邪郁少阳、弥漫三焦与气阴两伤等证候。 目的: 1、研究岭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习惯,从历代文献中探讨出辨治暑湿病的理论和系统的治疗方法。 2、结合中医病因病机与温病学的证治特点,研究清暑六味饮治疗暑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发生于夏末秋初季节,符合纳入标准的暑湿病患者72例,随机建立治疗组(38例)与观察组(34例),治疗组以清暑六味饮随证化裁,观察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以3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观察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显效率41.18%,总有效率52.94%;治疗组显效率65.79%,总有效率84.21%。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率相比P<0.01,说明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差异,提示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观察,除了发热、恶寒等症状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症状的改善均有显著差异,尤其在湿阻脾胃等症状上中医治疗组皆表现出较突出的疗效。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