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代的武官系统主要有师类官和司马类官两大部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师类官源自西周以前,卜辞有师某的记载。西周时期是师类官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以武职为中心,职能包罗万象,几乎在当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有司征伐与戍守的师,前一种的下属是师氏小子,后一种的下属是虎臣。有司走马的师,是王马系统的首领,管辖从校人到圉的各级马政官吏。有司三有事的师,师司司马之职,是表现师官和司马类官的交叉现象之一。有司繁荆的师,这是一种军队里的掌旗官。以上是武职的师官,是该类职官的主体。另外还有司内官的师,充当傅、保的师,负责巡查地方的师,负责管理都外之鄙的师,在地方上驻扎的师以及乐师等多种非武职的师官。西周师官的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到了春秋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司武职、司师傅官、司内官和乐师四种主要职能,即使是司武职的师本身也已经衰落,其执政权和军队的统领权转移到军将、司马等职官身上,师成了幕后的顾问。
司马类职官的发展趋势和师类官不同。它在西周以前也已经出现,卜辞有“马”、“亚”、“多田”等的记载,它们都属于后世的司马类官。西周的司马类官以现有材料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细目:1、司马,它除了具有后世掌军礼或者统领军队的职能外,还在册命礼中充当宾右,又参与土地交割。同师官一样,司马也有中央官和地方官之分,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对中央官制的模仿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2、趣马,它的上司称为师。3、虎贲、旅贲和虎臣,它们的地位自高到低,共同构成周王的近卫军。4、亚、亚旅和走亚,这是自殷商就出现的亚类官的延伸,它们的职能还比较模糊,很可能是另一种近卫军系统。5、校,和趣马一样属于王马系统。和西周师类官相比,司马类官集中于武职,在统领军队、负责马政、保卫周王方面都与师官有交叉,但是司马主军礼和参与土地交割的职能则是师官没有的。春秋时期司马类职官的发展势头盖过了师类官,晋、楚、鲁、宋、郑、陈、蔡等国司马的情况已经可以充分说明这点。晋国每军皆有司马,以中军司马为首,上军司马充任舆司马,职责有主军礼、司险、收军赋等。楚国司马是由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莫熬构成的由上到下的系统,职责有主军礼、战前占卜、征军赋等。鲁国司马是三桓之一的叔孙氏世袭,宋国司马是六卿之一,郑国司马是次卿,它们连同陈国、蔡国的司马都是司征伐、戍守的要职。除了司马外,春秋司马类职官中还发展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一些职官,如晋国的军尉和七舆大夫、舆尉、御戎、乘马御。西周就有的校人、虎贲、亚旅继续存在,其中亚旅在晋国的地位有所降低。此外,司马类官还有掌车的一类,巾车是其代表。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司马类官从掌军礼的本职发展扩大到了与戎事相关的方方面面,从而取代了师官的大部分武职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