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鳜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主要养殖种类有鳜(Siniperca chuatsi)和斑鳜(S.scherzeri),两者均为肉食性鱼类,但其外形、生长、摄食特性等都不相同。目前,已采用斑鳜♀×鳜♂杂交方式获得了杂交新品种—“秋浦杂交斑鳜(GS 02-005-2014)”。鉴于杂交在鳜鱼育种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杂交鳜(斑鳜♀×鳜♂)基础上,采用回交方式获得了斑鳜(♀)×杂交鳜(♂)回交子代。论文通过比较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外形(体斑和体型)、生长和摄食特性;利用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比较了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的体型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进行形态学区分,并对回交子代体斑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回交子代和亲本子代进行区分,以及遗传特征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鳜回交子代早期形态、生长与摄食特征45日龄,回交子代体侧斑纹呈规则分布,线状排列,与斑鳜相似,而杂交鳜斑纹稀疏,杂乱排列。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头部隆角分别为(25.48±0.85)°、(24.52±0.65)°、(29.44±1.34)°,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26±0.03、0.25±0.09、0.32±0.05,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出膜后45日龄,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平均全长分别为78.52±1.55mm、55.51±0.71mm、83.81±1.22mm;日均摄食量分别为0.217±0.02g/d、0.153±0.01g/d、0.220±0.04g/d,饵料系数分别为2.99±0.16、4.40±0.22、2.76±0.13,回交子代与杂交鳜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形态上偏向斑鳜,生长、日均摄食量和饵料系数偏杂交鳜。(2)鳜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间体型和体斑特征比较回交子代平均杂种指数为38.73,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表明,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间的差异性状主要表现在头部隆角、体高/体长、头高/头长、C(隅骨后端至腹鳍起点长)/体长。回交子代、斑鳜与杂交鳜在前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上不重叠,相互区分;判别分析可在二维空间上对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3个群体进行区分。回交子代体斑主要包括背部鞍状斑与体侧斑纹,可分为4种组合类型,其中,45.5%个体具有与斑鳜类似的背部鞍状斑,72.8%个体具有空心斑。(3)鳜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的分子鉴别及遗传特征分析筛选获得了15个鳜和斑鳜的微卫星种间特异性标记。回交子代可通过SS236、CB179、W19517位点与鳜区分,可通过T075位点与斑鳜区分。回交子代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参数均为最高,分别为4.9091、3.4731、1.2421、0.6718和0.6288,鳜群体最低,分别为1.9091、1.6442、0.4408、0.5424和0.2973,斑鳜群体和杂交鳜群体略有变动。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表明回交子代遗传特征偏向于斑鳜(0.1384和1.5564)。综合表明,回交子代可与鳜、斑鳜可通过分子标记进行有效区分;回交子代的遗传特征偏向于轮回亲本斑鳜,且遗传杂合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鳜鱼回交后代分子鉴别和遗传特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