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语义学和修辞学角度分析探讨了英语中反义关系的语义特征及其在修辞中的应用。 传统的反义关系理论以词根和派生依据,将反义词划分为词根反义词和派生反义词。这一划分标准更多着眼于词汇形态,而忽视了反义关系的具体语义特征。现代语言学家从词汇意义出发,对语义对立关系进行分类,但将反义关系狭义地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可分级词之间的对立关系,将其他种种语义对立关系(如互补关系、换位关系)视为不同于“反义关系”的语义对立关系而排除在外。对反义关系的这种过于严格的定义显然有悖于自然语言中种种语义对立关系普遍存在并大量使用这一事实,从而不利于对反义关系的全面研究 本文认为词与词之间只要存在较强的语义对立关系,不论其是否可分级,均应视为构成反义关系。本文根据语义对立关系所呈现的不同类型将反义关系作狭义(可分级)和广义(其它类型)的划分,并一一分析其语义特征。另外,有些词对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语义对立(近似对立关系),但因种种因索的干扰不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反义词。本文将这类词称为间接反义词,并对这些干扰因索作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揭示反义关系的本质。 反义关系(无论是狭义对立关系还是广义对立关系,甚至近似对立关系)大量运用于语言实践,而且往往是为了获得某种修辞效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反义关系的修辞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对立双方共现时的语义不相容性研究(如矛盾修辞法);对反义关系运用于修辞的具体效果关注较多,而对其运行机制研究较少,或将运行机制误作具体效果。 关于反义关系在修辞中的运用,本文认为,不仅有对立双方的成对出现(即其现),也有其中一方的单独出现;既有语义“异常”现象,也有语义正常现象。本文首先对修辞中反义关系的单方出现进行语义、语用和修辞效果分析,然后重点分析其现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共现的结构模式,并分别探讨不同共现模式中语义正常和语义“异常”现象。 就其修辞效果而言,本文认为,反义关系在修辞中的运用归根结底是增加话语的表现力,而这一效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即通过灰而的语义异常,尤其是通过褐示事物之间的表层对立并攸其达到浙J。VA-,从W使话语产生修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