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豆酱传统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对其产品的成熟、风味形成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分析蚕豆酱的传统日光暴晒酿造过程中菌种的动态变化,本论文针对安徽安庆胡玉美蚕豆酱传统酿造过程,通过同批次连续采样和不同批次单次采样的发酵酱醅样品,采用基于培养的PCR指纹技术与基于未培养的PCR-DGGE(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蚕豆酱两批酱醅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比较使用了多种常见培养基,选用最优的LB和MRS培养基分别分离好氧细菌和厌氧细菌。采用CHAPMAN培养基和YAP培养基分别培养葡萄球菌和酵母菌。共分析两批样品,第一批为同批次连续采样样品,第二批为不同批次单次采样样品。可培养方法分析表明两批样品可培养微生物组成及其变化较相似:好氧细菌保持在较高数量水平,为(107~108)CFU·g-1,厌氧细菌的数量在(103~104)CFU·g-1,未检出葡萄球菌,酵母菌的数量在(102~103)CFU·g-1。采用Rep-PCR指纹技术鉴定分析酱醅中优势菌种的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好氧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methylotrophicus)。厌氧细菌主要是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在发酵起始(发酵1 d)阶段的酱醅样品中还分离鉴定了几种乳酸菌,包括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融合乳杆菌(W.confuse)、马其顿链球菌(Streptococcus macedonicus)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但在其它酱醅样品中未检测到这些乳酸菌。第一批酱醅样品的酵母数量很少,分离到的酵母菌均为鲁氏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第二批未检测出酵母菌。使用PCR-DGGE方法,鉴定出各酱醅中的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淀粉液化芽孢杆菌和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同时也鉴定出了一些未培养细菌,且两批酱醅的分析结果较一致。所以,胡玉美蚕豆酱传统酿造过程中,其优势菌群为好氧的芽孢杆菌,其菌种组成会发生一定变化;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含量很少,其生长可能受到抑制;厌氧菌主要是蜡状芽孢杆菌,但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到好氧芽孢杆菌的抑制,从而保证蚕豆酱的食品安全性。对两批酱醅各样品的p H值、盐度、总酸、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酱醅p H值范围在4.0~5.5,盐度范围在(12.0~15.3)%,在发酵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总酸含量范围在(1.4~2.8)g·100 g-1,氨基酸态氮含量范围在(0.5~0.9)g·100 g-1,发酵起始和发酵结束差异均明显;第一批连续采样的酱醅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整体要低于第二批非连续采样的酱醅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第一批连续采样的酱醅中每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保持一致,第二批非连续采样的酱醅中每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两批样品中的谷氨酸(Glu)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