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综述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光谱特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Y2O2S的晶体结构、稀土离子激活发光性能的研究现状和课题组的研究基础,提出先通过水热技术合成纳米尺寸的Y4O(OH)9(NO3):Eu3+前驱体,并经硫化工艺制备Y2O2S:Eu3+红色发光材料的工艺设计路线。采用XRD、SEM、PL谱等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不同硫化工艺条件下的Y2O2S:Eu3+的制备工艺、相组成、微结构控制和光谱性能,以及Eu3+掺杂浓度的影响,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获得Y2O2S基高性能长余辉发光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一系列Y4O(OH)9NO3:xEu(x=0.02~0.15)前驱体,研究了Eu3+浓度对前驱体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Eu3+的掺入并没有破坏前驱体Y4O(OH)9(NO3)的纳米棒束结构与形貌,在纳米结构中具有很高的Eu3+离子掺杂浓度。Y4O(OH)9NO3:xEu(x=0.02~0.15)的发射峰源自Eu3+离子的4f能级间的跃迁,其中发射主峰616nm和625nm源白Eu3+的5D0→7F2跃迁,随掺杂Eu3+离子浓度的增加,发射谱线的形状和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发射强度持续增加,在14mol%掺量时仍没有出现激活剂的饱和效应。采用在N2和CO两种气氛中对前驱体分别进行硫化处理获得Y2O2S:Eu3+产物,并研究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N2气氛下,必须加入助熔剂才能使前驱体成功硫化为Y2O2S:Eu3+产物,且硫化温度明显降低,600℃时就可以生成单相Y2O2S结构;同时发现,随硫化温度的提高Y2O2S:Eu3+产物形貌变化非常明显,发光强度持续增加:500℃和600℃条件下为均匀的棒状结构;700℃、800℃和900℃逐渐向六边形颗粒转变。在CO还原性气氛下,获得单相Y2O2S晶体结构的硫化温度明显提高,1000℃才能获得单相产物。随烧成温度的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后减,1200℃×2h为适宜的反应条件,产物为规则的均匀分布六边形晶粒,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晶粒长大显著并发生择优取向。在CO气氛中,于1200℃×2h条件下制备了不同Eu3+离子掺杂浓度的Y2O2S:Eu3+,研究了Eu3+浓度对产物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Y2O2S:Eu3+中适宜的Eu3+掺杂浓度为10 mol%,Eu3+离子掺杂浓度对Y2O2S:Eu3+六方晶体的晶体结构与产物形貌影响不大,不同浓度掺杂获得的产物都是六边形,大小变化不大;Eu3+离子浓度超过14 mol%时,发光强度开始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