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研究——一个批判的大众传播学的视角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_624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王牌栏目,自从2003年9月改版以来,《百家讲坛》通过系列讲座形式推出了一批学术明星,于丹是其中最耀眼的也是引发最广泛争议的一位。于丹以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为依托,以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为目的,推出了系列讲座——《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据此整理出版的系列图书也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印刷量和销售量都创下了惊人的记录。于丹现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在大众传媒对于丹追捧的同时,学术界对于丹现象也进行着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从批判的大众传播学视角进入于丹现象的分析,有助于厘清于丹现象产生的动因,考量大众文化传播与人文学术知识生产的区别。也有助于深刻体认消费社会语境下人文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 《百家讲坛》在面临被淘汰的窘境下,通过调整栏目定位、精选讲座题材和转变讲座形式等手段,成功转型成为一档集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的热门栏目,并且推出了《百家讲坛》系列丛书。由于过度追求传播效果,《百家讲坛》偏离了原初的学术普及和思想交流的目标,从“百家讲学”滑向了“百家说书”,成为典型的大众传播现象。 身为传播学者的于丹,凭借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得好评。于丹《论语》“心得”成功的将成功学的运作模式,带进了大众传播逻辑里。于丹现象是中国特殊的语境下多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的一个焦点。既以特殊方式回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又满足了大众对“简单的快乐”需求的追求。于丹现象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热点。 以“十博士”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认为于丹对典籍的解读背离了文本的原意,给大众带来错误的知识,动摇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但十博士情绪激动的宣言,肤浅的道德宣判等,隐藏着对文化资本的角逐。他们选择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批判的阵地,结果成为媒体推动下的另一种“于丹现象”。 于丹“心得”中的知识性错误,显示了大众传播法则和人文学术知识生产的区别。不能用学术的标准要求于丹现象,也不能用大众传播的制度衡量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人文知识分子应当以批判的态度面对大众传播,坚守严肃学术生产的阵地,为消费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把握发展方向,担起知识分子应负的道义与责任。
其他文献
虚拟艺术是数字媒介技术与艺术相整合所产生的全新的艺术形态与表征。这种全新的表征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表征方式,出现了表征危机。在虚拟世界,传统的真实并不存在,事物本身并
从传播学角度对明清小说进行研究,是近些年兴起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课题。许多研究者们不仅从总体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而且也以某些作品的具体传播情况为个案展开了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