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莱尔·梅苏德是美国最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之一,曾两度被提名国际笔会/福克纳奖。《皇帝的孩子》作为她最有名的小说在2006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评论界广泛而高度的关注。该小说受到了诸多媒体的一致好评,并且入围2006年曼布克奖,被纽约时报评为2006年年度最佳图书。《皇帝的孩子》故事背景设置在2001年3月到11月的美国纽约。克莱尔·梅苏德着重描写了一群纽约文化界的精英人士在9·11恐怖袭击前后所经历的伦理冲突、迷茫和重生。在国外,梅苏德的作品一度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对其作品颇多研究。但对《皇帝的孩子》的文学分析多局限于人格理论和身份建构等角度,鲜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教授在国外传统伦理批评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它认为文学是历史的产物,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本论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在各不相同的伦理环境下《皇帝的孩子》中主要人物由各自的伦理冲突走向伦理选择的成长过程。论文由引文、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小说《皇帝的孩子》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三章。第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属于特定历史的伦理环境: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冲突、美国学术左翼的繁荣和危机以及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压迫。小说中默里是纽约知识界的无冕之王,地位显赫;而年轻一辈孩子却默默无闻,不仅在文化界被边缘化,而且在家庭和事业上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第二章论述了小说中出现的三对伦理冲突,主要表现为玛丽娜和丹尼尔对于默里的顺从和反抗之间的伦理冲突、布迪和西利对于默里的寻父与弑父的伦理冲突、默里及其情人丹尼尔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伦理冲突。第三章探讨了小说中五位主要人物在经历了伦理冲突之后最终所进行的伦理选择。玛丽娜和丹尼尔摆脱了对默里的依赖,获得了精神独立;布迪和西利逃离了纽约,去往迈阿密和伦敦寻找新的事业;默里选择结束婚外情,回归家庭。论文结论指出,梅苏德在《皇帝的孩子》中揭示了当代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因精神信仰混乱和自我意识缺失而导致的道德败坏,以及他们最终通过伦理选择弃恶从善,完善升华了自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皇帝的孩子》中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和伦理问题不仅为解读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伦理教诲,启示人们追求独立的精神和自我价值,行事符合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做一个独立的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