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每一个国家都追求的重要目标,推动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意义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地域看,主要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即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第二章对本文所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转移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地域选择的相关研究,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行阐述,了解剩余劳动力不同地域选择形成的原因及其结果,并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选择决策的因素。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农民的转移意愿、转移状况、效果,并分析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民对就业地域的选择。第五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选择的社会效应,分别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方式的意义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本文第六章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提出了部分建议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可以从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个方面研究,无论是选择异地转移还是就地转移,都是农民根据个人就业动机、个体特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做出的选择。
(2)就地转移的就业成本低,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低,农民也可以同时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对农民来说这是更容易参与的转移方式,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在能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前提下,大多数都选择就地转移。但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数量受到严重限制。
(3)农民选择转移到城市就业,成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学习到新技术和知识、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体验先进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但下列因素对农民转移到城市有限制性: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劳动强度大,缺乏保障性,存在心理成本和转移风险;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就业难度加大;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很难改变身份、扎根城市,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福利;城市生活成本高,收支相抵后与在农村就地转移人员纯收入优势逐渐缩小等。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农民个体还是对地方经济,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来看,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单独完全吸纳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劳动力积极合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