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实证思考——从一桩股东起诉解散公司案例引发的思考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制度以确立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极大地激发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加速了社会资本的集中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成为了当今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中最为主要的企业类型,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民事主体。公司的设立和终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学术研究情况看,对于公司市场准入方面,立法部门和理论界给予了较高的关注,法律规制比较健全。而在公司终止方面,即在公司退出市场方面,现行法律规定模糊,缺乏完备的退出机制,以至于实践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因无法可依使司法部门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为公司退出市场的一种情况——公司的司法解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司法解散制度确立比较晚,其内部的填充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引出本文论题之案例的情况简介。简单介绍本案例的案情,法院受理及审理中的争议焦点和各方观点,以及本案最终之结果。  第二部分为由该案引发的对我国司法解散制度的几点思考。虽然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确立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由于规范较为粗糙,造成实务中操作困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对司法解散之诉的性质、司法解散的管辖问题、司法解散的当事人确定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  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法学理论的简要介绍与分析,主要介绍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考察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含义、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其二、分析司法解散之诉的性质与构成要素;其三、基于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司法解散构成条件极其概括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比较法上理论,进一步探讨构成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  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分析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不足并尝试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作者认为目前的立法现状之下,得以适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条件非常苛刻,对于保护股东权益极为不利,尤其是无法起到保护弱势小股东权益的目的,这种现状急需改进。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司法解散制度之运用又必须非常谨慎,因为一旦适用不慎就会造成公权力对市民社会秩序的破坏,造成对自由意志的侵犯,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范股东滥诉的发生。最后,基于公司司法解散的后果往往是激烈且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因此文章尝试对几种替代性措施进行探讨,试图以较为和缓且符合效益原则的方式使各方利益得到尽可能地平衡。  
其他文献
行政再审制度沿袭民事诉讼制度中对再审程序的规定,但并未体现出行政再审制度的独特品性。作为一项非常独特的救济形式,行政再审程序在行政诉讼理论和实际运行中生发出诸多疑问
本文以《法律与宗教》为基本线索,以“二战”后美国社会为背景,力图阐明伯尔曼关于法律与信仰关系的问题。首先,伯尔曼是有感于“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重大危机而于1971年作了可归
托洛茨基从先前苏维埃革命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到日后沦为“政治暗杀的牺牲品”,其大起大落的个人悲剧命运,引人深思。造成托洛茨基个人悲剧的主要原因何在?这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非常
对于权利而言是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来论述,所以,自然权利的主体当然也就是人类本身了。因而,对权利原始状态的考证也必须从权利的主体——人类的原始状态开始考察。本文第一章为
实践中跨国公司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税收义务的行为普遍存在。但是由于传统观点对避税概念的认识不清使得跨国公司违法避税行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007年3月《中华人
执政党的权威是执政党赖以存在的基石。执政党权威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及其生死存亡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在革命斗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