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K2)以来的火山—沉积建造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全面记录了盆的构造演化过程。论文针对松辽盆地大规模构造反转时限和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确定性,以及构造反转与盆地内部砂岩型铀成矿是否相关等两个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对盆地南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26个油田钻孔采集了126件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主要分布于地堑、地垒,样品深度在1500-4000 m,获得107件有效测年结果,显示出,松辽盆地在晚白垩世以来存在2个构造演化阶段。第一阶段是晚白垩世—古新世(70-50Ma)整体构造隆升。主要表现为(1)沉积相由湖相变为河流相。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明水组开始沉积成岩期,碎屑物粒度开展逐渐变粗,到了古新世盆地未接受沉积,缺失了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地层,表明该时期始终处于抬升剥蚀阶段。(2)基性岩浆活动相对强烈。自88-50Ma断断续续持续活动,表明持续伸展构造背景。(3)裂变径迹成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构造隆升事件在整个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均有发生,具有普遍性。第二阶段是渐新世—中新世(40-10Ma)构造反转。主要表现为(1)该阶段在松辽盆地内部分沉积物较少,部分地区仅零星沉积了中新统大安组和泰康组。(2)基性岩浆活动较弱。(3)褶皱构造、逆冲断裂构造强烈发育。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构造特征是大规模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在盆地内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隆起和坳陷,被大安组、泰康组角度不整合覆盖。盆地南缘15.6±0.7Ma左行逆冲走滑断裂,标志着这一时期挤压构造背景。(4)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成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隆升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盆地南部隆升时间较早,盆地西北部较晚,典型北东向断层上盘经历的构造隆升事件主要有80–50Ma和40-10Ma两个阶段构造隆升,而断层下盘并未记录40-10Ma的事件,表明断层两盘在在后一构造阶段的隆升速度不同,造成了松辽盆地由早期的正断层转变后逆断层。同时裂陷区和断垄区也明显不同,前者经历了前述两期构造事件,而后者仅经历了早期的构造事件,表明松辽盆地在后一构造事件期间并非同时经历。2个阶段太平洋板块活动明显不同。第一阶段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北北西向,俯冲角度较大,第二阶段板块俯冲方向由北北西向转变为北西西向,这种转变过程始于50±0.9Ma,持续到41.5±0.3Ma,与裂变径迹测年资料在50-40M构造热事件间歇相吻合。鉴于松辽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松辽盆地内地浸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吻合,首次提出了末次隆升构造制约了盆地内地浸砂岩型铀矿形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