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崇明县瀛东村为例,开展了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构建的研究。在参考旅游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村作为大背景,运用创新性的方法进行植物景观构建,旨在打造兼具生态辐射和欣赏游憩功能,参与性强而又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首先,笔者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整理出适合华东沿海地区的大量植物材料,并初步确定适合崇明县瀛东村的155种树种。在此基础上,以瀛东村作为一个范例,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前人研究和专家意见确定了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及其权重,从而建立了植物选择模型。根据AHP模型,对初选的155种树种进行了评价,确定了柽柳、夹竹桃、海滨木槿、乌桕等在生长适应性、生态效应、观赏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总体评估下仍然位居前列的植物材料作为骨干树种。 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上,群落作为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但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的设计实践并不易见。本文在植物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基于群落单位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针对瀛东生态旅游村的特点,按照防护效应、土壤性质和功能区域三大要素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运用ARCGIS9.0的交叉运算功能叠加,进一步调整为九大植物群落区为:水生植物群落区、岸线防护植物群落区、主风向防护林植物群落区、森林湿地植物群落区、科普展示植物群落区、入口带乡村风貌植物群落区、沙汀景观植物群落区、精养塘隔离带植物群落区和道路景观植物群落区九个群落单位,创新性的以群落作为基本单位营造植物景观,形成具有生态保育功能和观赏价值的近自然的乡村风貌。 对于沿海地区而言,研究防风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例研究中,崇明岛瀛东村鱼塘周围规划设置防风林对保障生产有积极意义。纵观以往的研究,防风林的规划均是从较为感性的角度出发,没有量化的概念。本文创新性的将数值模拟的方法引入到防风林规划中,采用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崇明岛瀛东村鱼塘防风林的规划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二维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分别模拟防风林在固定林带宽度下,有叶期和无叶期以及防护效果变化。分析了绕林流场,比较了防护距离的差异。结果显示,无叶期的防护距离L50为85m,覆盖了鱼塘的65%。而有叶期可以完整保护鱼塘,防护范围内最大风速只有初始值的29.6%。若直接栽种树苗有5年左右的培育期,防护距离 L20可以覆盖鱼塘,L50也可以达到鱼塘的35%左右,平均风速降为2.48m/s。 总之,此项研究,站在崇明岛“建设现代化综合生态岛”的发展目标上,遵循以旅游度假和户外运动产业、现代观光农业、现代办公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综合体现“长江入口绿色之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特色的总体要求,探讨了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的构建方法,为整个华东沿海地区绿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