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与深入剖析的理论结晶。该理论以其系统的论证、严密的架构、深厚的蕴涵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布局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科学内涵,既有利于进一步拓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意蕴,也有助于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稳致远。论文通过系统考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相关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归纳,并以此为基础从多个视角分析了该理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有益启示。论文正文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历史考察,将其形成发展历程划分为理论的初探、理论的形成、理论的完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有机体进行了科学释义,并结合有关学者的观点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一步概括为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前提论、结构层次论、发展运行论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三个层面内容解答了社会有机体“如何产生、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第二、三、四部分则分别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存在前提论、结构层次论、发展运行论为视角,逐一探讨了应如何进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其中,第二部分对马克思视域下社会有机体存在发展的基本主体与物质前提进行了科学阐释,即“现实的人”和自然环境,并从两大前提出发提出乡村社会治理既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还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追求乡村生态美;第三部分对马克思视域下社会有机体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三大结构层次进行了静态剖析,指出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应实现四者的整体统筹;第四部分则对马克思视域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动态探讨,论述了生产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对于社会有机体发展运行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提出乡村产业兴旺与生产力的稳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革新与制度再造、乡村社会的德法共治与乡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治理之路与国外一般经验的结合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动力保障。